【護工與保姆有類似之處,同樣是市場化的勞務行為,并非低價者得,目前已有許多家政公司,培養出高素質、提供高端服務的保姆,也很受市場歡迎。護工提供的專業化的護理服務,完全可以通過市場來體現價值?!?/p> 昨日,北京一家媒體關于黑護工的調查報道再次引起公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報道中反映出的許多問題觸目驚心,這些“黑護工”大部分只有小學文化程度,沒有醫學知識,也沒有經歷過長期規范的護理培訓,然而由于龐大的同鄉聯絡網,“搶活兒”和恐嚇挑釁的做法卻令醫院的保安和正式護工都望而生畏,令醫院管理者十分頭疼。醫院屢次清理,但每次清理不久后他們又會卷土重來。 黑護工不僅北京的醫院有,在全國許多地方的醫院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引起種種糾紛,讓患者叫苦不迭,醫院也很頭疼。與正規的護理人員相比,黑護工亂象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無資質,黑護工大多沒有健康證、護理證,也沒有經過培訓,大多通過老鄉互相推薦就直接上崗;二是無標準,服務質量和服務價格沒有明確標準,黑護工往往通過低價,擠走正規公司的護工;三是無監管,一些患者家屬讓“黑護工”以家屬的身份作為陪伴人員為患者提供生活護理,醫院難以對“黑護工”形成有效制約,出現護理問題時也無法厘清責任。 如此亂象眾生,黑護工為什么會屢禁不止?道理其實也很簡單,有需求就一定會有市場。黑護工的禁而不絕,根源在于白衣護士數量的極度緊缺。一些病人的生活護理不得不高度依賴于護工。而目前正規公司的護工因為要繳納管理費用,價格比黑護工高出一截,也使得黑護工有了“市場競爭力”。其次,行業管理一直處于“真空”狀態,使黑護工現象日益蔓延。我國至今尚無專門針對護工的管理條例和政策依據出臺,相關管理部門也沒有明確有從業資格方面的準入門檻,在大多省市的醫療服務價格項目上,對護工收費沒有相關的標準。這些都導致黑白護工混雜,良莠不齊,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再加上目前“重醫療,輕康復”的觀念根深蒂固,導致護工的從業人群集中在外來務工人員和下崗未就業的人中,大多素質不高,技能難以提升,服務水平也很難升級。 如何治理黑護工?首先從行業管理上,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和準入機制,引導護工逐漸走上規范化管理的道路是當務之急。這也是護理行業快速發展的必經之路。護工與保姆有類似之處,同樣是市場化的勞務行為,并非低價者得,目前已有許多家政公司,培養出高素質、提供高端服務的保姆,也很受市場歡迎。護工提供的專業化的護理服務,完全可以通過市場來體現價值。 其次在護理費用上,能否考慮將護工費用納入醫保。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因為護工承擔了護士的大量工作,二是可以保護正規護工的利益,促進護理行業健康發展,也方便醫院管理。當然,這只是個大膽設想,能否實現,需要納入醫改通盤考慮。 再次,不妨參照一些國外經驗,將護工納入護士的分級管理體系中,吸引更多護理人員加入。護理人員的缺乏是世界范圍內的醫療難題,國外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鑒。比如,美國將護士職位分為注冊護士、執照護士、助理護士等,不同的職位對應不同的要求和薪酬。如果能將護工納入初級護士、助理護士這一級別,不僅可以增加其職業自豪感,而且,有許多受過護理教育的中專護士找不到護士工作,也可以將他們吸引進來。如此,多管齊下,黑護工方能不黑,走上正規化的發展之路。 護工行業雖然問題多多,但從行業前景來看,護工絕對是一個朝陽產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國的醫療護理服務需求快速增長,不僅醫院需要大量護工,養老院、有老人的家庭對于護工的需求也非常之大。規范黑護工,引導其健康發展,促進護理體系的完善,不僅是醫院和病人的要求,更是應對老齡化社會到來的良方。 |
相關閱讀:
- [ 01-06]廣州出臺護工官方標準,值得點贊
- [ 12-18]護工正規管理應建立在競爭機制上
- [ 11-13]規范醫護工市場“一紙禁令”不如“一套法規”
- [ 11-12]養老院護工,更需經濟心理雙護理
- [ 07-14]不能坐視 無證護工大行其道
- [ 02-13]莫讓護工短缺“瘸了”老年公寓發展的腿
- [ 07-26]醫院護工改革須注意患者話語權
- [ 01-09]且慢鄙視“不愿妻子做護工”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