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松綁”了,職稱還“捆”著
2017-02-22 09:56:32?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昨日,記者從廣東省衛計委獲悉,已經下發《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指出,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才流動到粵東西北基層單位工作,申報基層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時將予以傾斜。還明確提出,申報者申報基層衛生專業高級職稱評審時,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對論文、科研課題要求也不做硬性規定。(《信息時報》2月20日) 如何涵養基層醫療,的確是個世界性的難題。一方面人往高處走,醫療人才當然也不例外,而另一方面,優秀資深醫療人才的稀缺性,也加大了將醫療人才留在基層的難度。即便在美國這一醫療服務相對發達均衡的地區,優秀資深的醫療人才同樣很難留在小城鎮,為了讓一些小鎮的居民不至于無醫可看,美國甚至不得不適度放寬移民政策,對愿意去小城鎮執業的移民醫生十分歡迎。 美國基層醫療可以有移民填補和支撐,咱還得自力更生。既然職稱這事兒,尤其是如何搞定論文這個硬杠杠,是讓國內醫生們最頭疼的職業發展難題,如此看來,基層醫生晉升獲傾斜性鼓勵,評高級職稱甚至不再強求發論文,這一職稱新政,的確戳中了醫生職業發展的痛點。既然只需服務基層,論文這個老大難問題都可以免了,職稱瓶頸也有望一舉突破,服務基層對于醫生來說,不完全是奉獻,也可以有回報。服務基層更有晉升機會,的確彰顯涵養基層醫療的智慧。 一直以來,醫生晉升職稱這事兒,基本是越往基層難度越大,盡管大醫院的臨床醫生,做的也并非科研工作,寫論文對臨床醫生們而言,根本也是趕鴨子上架。但大醫院畢竟有更大的平臺和更多的資源,憋出一篇論文的概率,自然要遠高于缺平臺少資源的基層醫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基層醫生晉升的傾斜性鼓勵,與其說是降低了基層醫生職稱評定的標準,毋寧說是更加實事求是,一定程度上也彌合了過往職稱評定的不公平與不合理。 而如果回到醫生職稱評定這件事兒本身,基層臨床醫生仍然需要發論文才能評職稱,這本身其實是一種醫療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并不符合醫療管理的常識和規律。事實上,同樣是醫生,在美國甚至沒有主治醫生、主任醫生這些咱們習以為常的職稱和頭銜,美國的執業醫生需要通過嚴格的考試和審核,并獲得專業證書。只有教學醫院的研究型醫生,才需要做科研并寫論文,但這些醫生其實就是大學里的教授,并不以看病為業,甚至被限制不得從事臨床治療。而臨床醫生要想獲得職業發展,則只需專注于看病這件事本身,不斷提升自己的臨床經驗與醫術即可,假如臨床醫生在百忙之中跨界寫起了論文,反倒要被認為是一件不務正業、不可思議的事兒。基層醫生評高級職稱不再強求發論文,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回歸了醫生的本位,回歸了臨床醫療就是看病這一常識。 當然,既然職稱還在,那么,不強求論文之后,職稱究竟該怎么評,用啥來替代論文,問題其實仍然存在。盡管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專題報告、病案分析、專業技術工作總結、新技術新項目推廣應用、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次數、健康檔案管理數將被作為論文的替代。這些材料和報告如何評級,相關的標準與評定機制,顯然還缺失至少尚未成熟。假如缺乏合理的評審機制,這些論文的替代品,會不會成為另一種論文,一旦失去了公平這一基準,會不會比發論文評職稱更糟,也絕非杞人憂天。 基于此,通過職稱晉升的傾斜,來涵養基層醫療,的確要比口頭鼓勵來得實在。畢竟,職稱關系著醫生的職業發展也關聯著收入。但僅僅是論文“松綁”,還被職稱“捆著”,終究還不夠徹底,基層醫生其實不妨去職稱化,并回歸看病本身,基層醫療也不妨更多體現醫生的稀缺性,并通過市場或價值回報來涵養。
|
相關閱讀:
- [ 01-23]抄襲論文被查別只是“點背”
- [ 01-06]帶版面費的論文分文不值
- [ 01-06]需嚴懲拿“山寨論文”騙職稱
- [ 12-20]從百篇撤稿看科研把關
- [ 09-09]雷霆問責打擊學術不端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