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城由千萬莞邑民眾共同書寫和演繹。
2008年11月9日16時許,28歲的山東籍新莞人路慶鵬在電腦鍵盤上按下回車鍵,以“我是梁山伯”的名義發表長篇網文的時候,他可能還沒有意識到,由他這篇網文引發的一系列事件,成為東莞全市市民共建共享的一個象征。
其時金融風暴已經爆發,并且開始從美國向更深更廣的范圍滲透。
作為國際制造業重鎮,以外向型經濟著稱的東莞,不少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自然與國際市場風云變幻密切相關。
一時間,坊間有了多種版本的關于東莞經濟甚至是城市未來的猜測和流言。圍繞著東莞的聲音一下子多了起來。企業倒閉、房租減少、外資形勢嚴峻、GDP增速放緩,困難似乎一個接著一個。
“我是梁山伯”的長篇網文標題為《東莞:“風暴眼”中的世界工廠》,首發于天涯社區,該文認為東莞產業并未傷筋動骨,并提出6條建議。該文在30個小時內創造了超過20萬人次的點擊量,并被置于天涯論壇頭條的位置。
緊接著,傳統媒體迅速跟進。
隨后,市委常委、副市長江凌說,該網文和媒體的報道他都看過。他說,“如果有適合的機會,我們會通過某種方式,更加積極地聽取他們的意見”。
2008年11月12日,市委書記劉志庚對該文作出長達824字的批示,并要求“將此文印發市、鎮領導參閱,并組織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吸收借鑒,轉化為工作措施”。
12月2日,市委書記劉志庚、市長李毓全等會見包括“我是梁山伯”在內的六名網友,面對面聽取網民意見,這被網民認為是“東莞最幸福的網事”。
觀察家從東莞決策層言辭懇切的批示和會見網友時的談話中讀到了東莞人對時局的關注。事實也證明,批示和會見的確激發了民間智慧。從此,東莞仿佛進入“萬言書時代”,一篇篇不同作者、不同觀點的萬言書現身網絡。
觀察家不無興奮地說,這體現了東莞人對同住東莞的千萬個其他人福祉的關心,體現了東莞人對東莞這個命運共同體的關愛,體現了東莞人共克時艱的決心。無論新莞人、老莞人、臺灣人、香港人,大家其實都是東莞人,東莞是東莞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已經成為共識。
見義勇為者一腔熱血維護正義
觀察家不無興奮地說,這體現了東莞人對同住東莞的千萬個其他人福祉的關心,體現了東莞人對東莞這個命運共同體的關愛,體現了東莞人共克時艱的決心。無論新莞人、老莞人、臺灣人、香港人,大家其實都是東莞人,東莞是東莞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已經成為共識。
7月17日下午4時許,22歲的盧凌靜靜地躺在東華醫院,雙手纏著繃帶,表情顯得很平靜。數天前,作為一名義務反扒隊員,他在擒拿一名盜車賊時,被手持鋒利尖刀的歹徒刺傷,血灑街頭。
盧凌是江西人,來到東莞工作之后加入了“陽光反扒組織”,這個民間組織里大多是新莞人,每周末集體開展義務性的反扒行動。
7月10日,反扒組織的隊員集體出動,收獲頗豐,當天一共抓了8個小偷。
翌日傍晚,東莞下起大雨。盧凌等3名反扒隊員回家路過東城區的金月灣時,發現幾個可疑人員,很可能是正搜尋目標的小偷。反扒隊員一路跟蹤到一條街上,此時,3名小偷開始用萬能鑰匙盜車。
盧凌和另外兩名隊員立即撲了上去,各自控制了一個。但竊賊穿了雨衣,抓起來很滑,加上竊賊拼命反抗,盧凌控制的小偷突然從身上拔出一把刀,瘋狂刺向盧凌,盧凌雙臂多處被刺傷,但他死死抓住不松手,任鮮血噴濺,直至力氣消耗殆盡,倒在地上。
隊員見狀,趕緊用車將盧凌送到附近的東華醫院。另一隊員則留在現場,將抓獲的小偷交給了隨后趕來的民警。
盧凌如今已經脫險,雖然付出了血的代價,但他并不后悔。他說,小偷還得抓,抓一個,少一個,但也會注意自身安全。
見義勇為的事例在東莞并不少見,就在盧凌抓獲小偷的第三天,虎門鎮的韋東彬也見義勇為了一把。
7月14日22時15分,韋東彬與幾位同事在虎門鎮人民中路芭某理發店對面路邊乘涼時,聽到人民路路口公用電話亭處有人喊搶劫,隨后看到一男子往虎門名店城方向逃跑。
當歹徒跑到韋東彬附近時,韋東彬立即隨手拿起一張塑膠凳和同事前往追趕,并在虎門名店城后門電梯口處追上搶劫孕婦的歹徒。
正當韋東彬準備將該男子擒獲時,突然有一名歹徒的同伙從他身后竄出,持刀將其右腰部刺傷,而后往虎門女人街方向逃走。
隨后,派出所民警及他的同事將韋東彬送往虎門太平人民醫院救治。
在這兩起事例中,見義勇為者都是新莞人,在他們的身后,見義勇為的風氣正在東莞民眾中蔚然散開。
志愿者義務服務傳播文明
在東莞有超過20萬人的志愿者,他們是這座城市奏響文明和諧樂章時不可或缺的音符。
“陽光”、“玫瑰”、“奶牛”、“雨季”……這些不愿透露真實姓名的志愿者在“5·12”地震災區,于高山礦洞間營救10余人的事跡已被鐫刻在大歷史的豐碑之中。
“陽光”和“玫瑰”在大地震發生后第二天就到達了重災區什邡。當時,他們獲悉木瓜坪還有人員被困,決定前往救援。“陽光”在途中劃破了褲子,撞壞了手機,而“玫瑰”則被荊棘扎破了手。翻山越嶺的過程中,不時有大石滾落,可以感受到強烈的余震。“幾乎每幾分鐘就有一次晃動”。
在救援時,他們碰到了3名外地志愿者,正在一處廢墟上發掘,下面掩埋著一名被困百余小時的傷員。“陽光”和“玫瑰”馬上加入了救援。被掩埋的男子已經脫水,體重下降了20多斤,但堅強的意志力支撐著他。“這時他的傷口已經腐爛,散發著刺鼻的臭味,但他還說得出自己的名字,他叫周至。”“陽光”說。
途經此地的志愿者增加到11人,來自東莞的就有5人。他們用門板做了個簡易的擔架,輪流抬著周至前進。“一路上我們不斷和他說話,讓他保持清醒。”徒步5個多小時后,他們把周至交給了醫護人員。
地震后,心理醫生楊靈芝再也按捺不住對地震災區的牽掛和焦慮,毅然拋下手中的工作,加入到了由東莞光大業主組成的22人赴災區志愿服務小分隊之中。在重災區綿陽和什邡,她用自身專業所長為災區民眾進行悉心的心理援助。已經無法準確統計,震后有多少東莞志愿者前往災區并默默付出。在后方,在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在志愿者團隊的組織和帶動下,東莞社會各界積極通過各種形式對災區捐錢捐物。據統計,東莞社會各界累計捐款捐物達到了7億多元。
志愿者的身影幾乎出現在任何一處需要他們的地方。在兩年前那場襲擊了南方大地的冰凍災害中,常平黨員義工服務隊隊長尹志輝率領志愿服務隊積極行動,投身于抗災救災的行列當中。
在火車站,尹志輝的心思都放在滯留旅客身上,那一刻他正拿著雨衣穿梭于人群中。當他為一個小女孩穿上雨衣后,小女孩看著他說:“老師說雷鋒叔叔專門做好事的,你一定是雷鋒叔叔。但是為什么東莞會有那么多雷鋒叔叔、阿姨、姐姐和哥哥呢?”
一杯熱水、一個面包,或者就可以讓滯留的旅客暫時忘掉饑寒,感受到家的溫暖;一件雨衣、一個安置點,或者就可以給嚴寒中的小朋友一股暖流,幫他們抵御風雨。但志愿服務更多的是把志愿者的關懷和溫暖帶給他們,文明就這樣傳播開了。
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李書龍
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蘇仕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