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是改革最大紅利
“大眾創業”、“草根創業”,出自國家領導人講話中的這些“平民語匯”,讓我們聽來感覺分外親切,因為,它讓我們回憶起了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全民創業的美好時代。30多年前的中國,在擺脫了“文革”噩夢以后選擇了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從官方到民間對于經濟發展建立了廣泛的共識,用民間語言來敘述,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自己的力量實現致富夢,創業致富成為年輕人的正當追求。不管你是什么樣的出身,只要你走對了路,就能一步步地擺脫貧困,敲開創業創富的大門。
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是,“大眾創業”、“草根創業”在上世紀80年代蔚然成風,它成為當時改革開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今天躋身于富豪榜的劉永好、宗慶后等成功人士,他們最初的創業,就是從并不起眼的小生意起步的。而更多的創業者雖然并未像他們那樣登上金字塔尖,但大都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他們共同的努力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奠定了發展的基礎。而他們的創業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固然有市場剛起步時機會比較多的原因,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其時權力尚未形成自己的利益需求,對于民眾的創業給予的是熱情支持的政策。
今天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完善,“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有了更好的條件。但是,一個冰冷的現實是,年輕人的創業精神反而冷淡了下來,他們更熱衷于進入國有企業,當政府公務員。而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與中國在告別上世紀80年代后社會經濟形態逐漸出現的變化有直接的關系。為了不斷創造經濟增長的高紀錄,政府確立了以擴大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市場資源開始向國有企業傾斜,民營企業在政府設立的重重審批關卡之下,其發展勢頭開始萎縮。像阿里巴巴這樣的成功企業,只是在國有資本尚未進入的新經濟領域打開了天地,而更多的集中于實體經濟的創業者則很難脫穎而出。在初期的改革使國家的財力增強以后,權力開始在對經濟利益的分配中設計出偏向于自己的機制,形成了權力支配下的固有利益群體。
這種經濟結構的板結化,不僅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且遏制了民眾的自主發展需求,稀釋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精神,即使是一些已經很有規模的民營企業,也開始向國有資本靠攏。因此,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以政府的簡政放權為核心,實際上就是重新賦予民眾自主發展的權力,讓年輕人重新煥發出創業精神,投身于“大眾創業”、“草根創業”之中。一年多來,隨著這種以放權為核心的改革的不斷推進,民眾的創業精神正在煥發,我國社會經濟正在重新出現活躍態勢。今年1—8月,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800多萬戶,其中3—8月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后新登記注冊企業同比增長61%,出現了“井噴式”增長。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帶來的最大紅利,它也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
相比于上世紀80年代,今天的創業者需要面對復雜得多的市場環境。即使政府支持創業,但是由于國有企業已經基本完成了在很多行業的“排兵布陣”,留給創業者的市場機會并不多,同時創業成本的高昂也會使很多創業者畏難而退。針對這種情況,還需要在未來的國資國企改革中作出通盤考慮,國有資本有必要退出一些競爭性領域,給創業資本提供市場機遇。同時,還需要政府拿出切實措施來支持“大眾創業”、“草根創業”,在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像上世紀80年代那樣對創業者“扶上馬,送一程”。上世紀80年代的創業者推動了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期待,今天的創業者,同樣能夠站在新的起點上把握住歷史機遇。
周俊生(上海 學者)
?
社會認識和政府服務對大眾創業至關重要
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這句話講到了人們的心坎里,也講到了經濟的麻筋上。這幾天,阿里在美國舉行首次路演,蘋果公司召開新產品發布會,兩個“上市”吸引了全世界目光。這兩家企業,都是創新創業的代表。形成大眾創業的新形態,“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自然稟賦’就會充分發揮,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發動機’就會更新換代升級”。
拿什么擁抱大眾創業時代?這是一個十分宏大的話題,很難通過一篇文章說清,由于維度不同,境遇不同,人們的體會也不盡相同。這里有兩個“真實的小故事”,提供了一個觀察的視角。
一個與社會認識有關。近日,一位自主創業的年輕人,決心放棄創業考公務員。理由甚至有些“搞笑”,為了好談戀愛。這位年輕人講,自己從事的是服務行業,談了幾個對象,對方父母都拿“工作不穩定、未來不可期”來說事兒。這位年輕人感慨,對于創業創新者來說,除非做出了成績,在起步階段,多多少少會受到社會偏見。
還有一個與政府服務有關。這段時間,有人到一個部門辦事。改作風的成果已經體現,倒沒看到“門難進、臉難看”,而且“事好辦”似乎也不是什么問題??催^申請材料,有關部門明確表示,符合政策,辦理沒問題,但要走程序。本以為走程序很簡單,可是“多情總比無情傷”。由于老家不在這里,有些手續需要回原籍辦理,于是奔波數地;由于申請涉及到幾個部門,于是滿城穿行;由于申請需要各種不同的審核,于是來回串門……明明說好很簡單的一件事,而且各項條件都符合,結果一個多月下來,才勉強辦妥。
客觀地講,在辦事過程中,也沒有哪一個部門故意刁難,而且有些手續和程序也大有必要??墒呛苌儆腥讼氲?,這對于辦事人來說,卻是一個艱苦的長征。如果不是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充分耐心,估計不少人會選擇放棄。從長遠看,在簡政放權的背景下,這些手續和程序仍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就大眾創業來講,顯然是一個阻礙。
在互聯網時代,政府部門應該做互聯網思維的先行先試者。致力于解決問題,政府部門能不能建立一個統一的共享的“電子政務平臺”?如果有了這么一個平臺,只要趕到一個部門,提供有效證明,就可以開出所有電子證明,就可以集中進行審核,而不必東奔西走,顯然會大大提升辦事效率。這起碼提示我們,服務民生服務發展,還大有文章可做,其內容甚至超過簡政放權。特別是互聯網時代,采用互聯網手段,對于公共服務來說,可能還只是破了一個題。
社會認識和政府服務,對大眾創業至關重要。如果社會有一個良好氛圍,鼓勵創新支持創業,那么愿意從事創業創新的年輕人就多,即使在這條路上碰到一些困難,也會“雖千萬人吾往矣”。如果政府服務到位到邊,拿出“權力清單”,“法無授權不可為”,明確政府應該干什么;給出“負面清單”,“法無禁止皆可為”,明確企業不能干什么;拋出“責任清單”,“法定責任必須為”,以最大的誠意和善意,窮盡一切努力支持創業創新,就會最廣泛地調動創業創新的熱情。就當下而言,采用互聯網手段,打造一體化的“電子政務平臺”,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減少創業創新成本,對創新創業者提供政策、信息和資金支持,都是可行之舉。反之,社會認識不到位,政府服務不暢通,創業創新激情就會受到擠壓,即使上路了,也容易半途而廢。
面對大眾創業,形成創業創新熱潮,需要做的還有很多。這里提到的只是兩件小事,深入社會肌理,了解社情民意,會發現有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需要提供的幫助,甚至遠比上面要求多,遠比上級文件多。
毛建國(江蘇 職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