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與趕集網聯合發布了《90后畢業生飯碗報告》。而這份來自35萬余份有效問卷的報告顯示,今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僅夠買半部蘋果手機,其中北京地區平均起薪也僅為3019元,同時,三成以上應屆畢業生仍“啃老”,近四成過著“月光”生活。(8月4日《北京青年報》) 寒窗苦讀十幾年,畢業后每月工資僅夠買半部蘋果手機,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在此尤為刺眼。在“知識就是財富”的命題下,上大學成為了學生們的價值追求,但是在就業壓力面前,知識的累積到底能夠換回多少財富呢?曾經有人戲稱,“扛一麻袋錢去讀書,結果畢業后的收入連一麻袋書都換不回來。”雖然只是調侃,但其中也包含了辛酸和無奈。 根據就業報告來看,不同專業的就業情況及收入情況,并不等同。部分專業的學生,受到了很多單位的青睞,工資水平也比較理想,而部分專業卻成為了雞肋,難以引起企業單位的興趣。根本上而言,就業市場對于專業的選擇,具有不同的“胃口”,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沒有與社會需求完全匹配起來。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就提出了將部分地方高校進行“變臉”,讓一些高校逐漸過渡到技術型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就業形勢的整體需求。 肯定的說,就業市場的需求標準,就是高校專業設置的標尺和導向。但是,有一點不能忘記,當前的就業市場冷熱不均,就是之前冷熱培養失衡造成的。假如,大規模的高校專業變革,必然會產生某些專業畢業生集聚擴增,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人數激增,讓所有專業人才融入到工作一線,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畢竟,當前的就業環境,就是以前的歷史欠賬太多,導致今天的畢業生不得不為當初的選擇埋單。 坦白而言,勞動力就業結構性矛盾早已凸顯,只不過在近幾年的表現更加突出。伴隨高校規模的擴大和招生數量的陡增,高校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需求出現了脫節。該現象的出現,源自于高校招生定位的不準確,對于所謂的熱門、冷門專業,并沒有進行深入剖析。高校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才生產流水線,必要時就需要轉變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真正做到“按需培養”。 說到底,在市場范圍內,人才的供給不可能無限制增長,一些專業必然會出現飽和狀態,一些專業也會出現人才的短缺。如何避免專業和人才的脫節,合理配置人才與市場需求的比例,實現人盡其才的目的,這才是破解就業市場遇冷難題的關鍵所在。 |
相關閱讀:
- [ 08-05]抗震救災:請讓專業人干專業事
- [ 07-23]霉面包警示救災須專業
- [ 07-21]紅會,你能再專業點嗎
- [ 07-21]“夏送棉被”折射救災專業水平亟待提高
- [ 07-15]如何才能做到自由換專業?
- [ 07-11]專業豈是那想換就換的外套?
- [ 06-30]選專業別迷信“業界良心”
- [ 06-30]選擇專業 “唯心”方是正道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