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門的貪腐問題,事關藍天、綠水、黑土,事關我們的心肺之患,事關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環保部門必須完善工作機制以形成制約,規范內部員工自由裁量以減少違規操作的空間。在目前政府機構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環保部門應該規范權力運作并適當分權,以減少權力尋租的土壤。 據新華社消息,今年上半年,深圳檢察機關查處環保系統受賄案9件9人,目前正陸續進入審查起訴環節,其中2人已被提起公訴。3000元、5000元的紅包隨手就收,對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廣開綠燈……基層環保部門的執法人員,官雖不大卻有著足以扼住企業咽喉的權力。辦案檢察官稱此類“蠅貪”現象不容小視。 深圳環保系統暴露的貪腐案件還算不上窩案,但受賄帶有群體性。據介紹,收受紅包禮品在當地一些環保部門內部不是秘密,“甚至還多次出現代收轉交的猖狂局面”。案件中一些污染企業以及環保機構利用傳統節日大肆送禮,最終與環保執法人員達成利益互換,形成細水長流的腐敗。涉案人員的行政級別不高,紅包以三五千元為常見但累計可達數十萬元……辦案檢察官因此以群體“蠅貪”概括相關案件。 除了“蠅貪”,環保系統也不乏“巨貪”。廣東東莞環保局原局長袁紹東涉嫌受賄2000多萬,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原蘇州市環保局副局長趙陽,600多萬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獲刑15年。環保系統還有規模之大令人咂舌的“窩案”。2013年底,安徽省檢察機關從一起舉報線索入手,揪出該省環保系統貪腐分子130余人,案件基本覆蓋了該省16個市,窩案特征明顯。在環保系統大大小小的貪官中,廣東清遠市清城區環保局原局長陳柏和,應該是最出名的環保貪官。陳柏和在電話中向其他人講授如何利用職權敲詐勒索轄區內企業,電話錄音被媒體曝光貪官因此落馬,“分分鐘搞垮一間廠”的“豪言”令人過耳不忘。 此前在人們的印象中,環保局相對而言是個“清水衙門”。然而,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案件說明,這個“清水衙門”已成為“是非之地”?!扒逅瞄T”是指缺乏油水的黨政部門或機關單位。與“清水衙門”對應的肥缺部門,通常包括交通、國土、稅收、工商等權力部門。這些部門掌控著與各種市場稀缺資源有關的行政審批權力,因此容易滋生各種腐敗行為。近年來,腐敗為何迅速向環保部門蔓延,甚至使之成為“重災區”之一? 環保部門腐敗案件頻發的一個重要背景是,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環境問題突出,環保部門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在審批、執法等環節獲得了更多權力,對某些事項甚至有一票否決權。環保系統目前擁有環境行政審批權、環境行政評審權、環境執法權、環保資金分配權等大權。環保部門擁有的具體行政權力包括流域限批、總量控制、環保年審等,這些權力事關許多企業的發展甚至生存,權力尋租因此極易發生。另外,近年一些環保相關法律,加大了對污染企業的行政處罰力度,這也成為腐敗誘因。同一違法行為因程度不同,處以的最低和最高罰金可相差10倍,擁有巨大自由裁量權的環保執法者,自然成為污染企業的公關對象,腐敗因此易發。 環保執法人員本應致力于保護環境,然而在利益誘惑下,“蠅貪”、“巨腐”通過各種方式放任污染企業排污、監測機構造假。為污染企業辦理環保批文,通風報信幫助企業規避處罰,降低檢查頻率放縱企業排污等等,這些都是一些環保執法人員對“送錢”企業采取的優待措施。而那些“沒送錢”的企業,通常會成為選擇性執法的對象。可以說,一些環保部門及執法者的不作為和亂作為,是我國環境狀況不斷惡化的重要原因。 如何遏制環保領域逐年上升的貪腐案件,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環保部門的貪腐問題,事關藍天、綠水、黑土,事關我們的心肺之患,事關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環保部門必須完善工作機制以形成制約,規范內部員工自由裁量以減少違規操作的空間。在目前政府機構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環保部門應該規范權力運作并適當分權,以減少權力尋租的土壤。環保部門要成為“綠水青山”的保護者,而不是污染企業的保護傘。 本報評論員 樊大彧 |
相關閱讀:
- [ 07-08]“罰無上限”期待更多環保罰單
- [ 06-30]破環評亂象 須切除三個毒瘤
- [ 06-16]污染企業要徹查“血鉛超標”更要追責
- [ 06-16]“咬鉛筆也超鉛”,無知還是無視?
- [ 06-16]300兒童血鉛超標,要嚴查官員瀆職
- [ 05-23]治霾的環保投入不能成糊涂賬
- [ 05-14]減少恐慌比減少傷害更重要嗎
- [ 05-09]解決“消炎水”問題須防患未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