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協會在湖北秭歸舉行授牌儀式,授予屈原故里秭歸“中國詩歌之鄉”稱號,秭歸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鄭之問表示,在獲得“中國詩歌之鄉”稱號之后,秭歸縣將適時提出打造中國首個“詩人縣”,讓秭歸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詩人朝圣之地。(6月6日中國新聞網)
中國詩協在端午節授予屈原故里湖北秭歸“中國詩歌之鄉”稱號,對于紀念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著積極意義。但因為秭歸是屈原故里,就成了“中國詩人之鄉”,這個“高帽”太大了,有點言過其實,華而不實,甚至是自大狂。
既是“中國詩人之鄉”,就該是除了屈原,還有眾多的詩歌愛好者,并且在詩歌創作上有突出成績,尤其是屈原人格精神在當地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相信這兩點,秭歸都不具備。起碼,秭歸人民沒有多少人寫詩,沒有幾個詩人。所以,當地官員要打造“詩人縣”,就讓人迷惑。
試想,全國、全世界的詩人都到秭歸“朝圣”時,當地除了屈原雕像,除了屈原的幾部詩集,屈原以降竟沒有一個詩人與之匹敵,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難道就沒有愧對屈原、愧對屈原故里以及這個“詩人縣”稱號的羞赧嗎?一定會有的。
一旦“詩人縣”普通人都沒有這種羞赧,甚至不知詩歌為何物,不理解、不認同屈原及其精神,更甚至認為屈原是個“異類”,那全國、全世界的朝圣者們,豈不要飽受當地的冷嘲熱諷?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基于詩歌及詩人境遇的有感而發。看看大學,有幾個人寫詩;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有幾個人寫詩;看看詩歌在主流媒體中占據的位置,看看那些屈指可數的詩歌報刊或雜志;看看一首詩歌給予創作者多少物質回報;看看多少詩人因為不堪經濟社會的種種壓力而走上絕路!詩歌,越來越小眾化、邊緣化,詩人在遭受著方方面面的擠壓。
在公共場合,給某人一個大詩人的贊譽,恐怕沒誰欣然接受。甚至“詩人”已經與“小姐”稱謂一樣,具有歧視意味了。詩歌及詩人的凄涼景象,大致如此,除了同情,誰都無能為力。
這樣的語境下,秭歸人民是不會掀起寫詩熱潮的,執意打造“詩人縣”定是費力不落好的。我們當著秭歸人的面夸贊他們,你們秭歸人真厲害,人人都是詩人。估計秭歸人民即便當時不反駁,背地也是會罵的。
由此可見,歷史文化名人固然很多,但不是誰都可以拿來隨便“打造”的。許多人也都知道,秭歸也是古代美女王昭君的故里。如果秭歸借機打造一個“美女縣”,行嗎?估計秭歸人還是會罵的:“你才是美女,你們一家人都是美女!”
- 2009-11-16失去品格的詩歌,不要也罷
- 2009-11-16高考拒絕詩歌
- 2009-11-16從“高考拒絕詩歌”反思標準化考試
- 2009-11-16為什么高考作文對詩歌說不
- 2009-07-07梁文道真的不怎么懂詩歌
- 2009-05-26詩歌節,能否讓中國詩歌雄起
- 2009-05-26詩歌節,能否讓中國詩歌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