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十項教育改革任務的試點地區公布后,教育部26日又公布了一批綜合改革的試點地區,其中分為重點領域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和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北京市被列入了后者。重點領域主要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民辦教育四個方面。其中,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試點任務,包括切實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多種途徑解決擇校問題,探索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試點區域有山東省、湖南省和重慶市。(12月27日京華時報)
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不只是流動人口自己的家事,它實實在在是國家和全民的國事。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狀況不容樂觀,這與教育排斥不無關系。流動人口作為“失語的邊緣人”,他們毫無疑問是社會底層的典型代表。因此其子女的受教育狀況就更能反映教育排斥在當今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表現。
流動人口中,農民工占了很大的比重。據中國人民大學人口所對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數據分析表明:2005年,14歲以下農民工隨遷子女數量達到1314萬。據預測,至2020年,我國農民工數量將進一步擴張,農民工隨遷子女數量將達到2000萬左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實現教育公平,必須實現農村和城市教育的公平,而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流動人口子女與城市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這就需要消除戶籍的壁壘。
戶籍制度的本質是與計劃經濟一脈相承的。它在限制人口流動和制造了城鄉分割的同時,嚴重地加劇了城鄉差別,導致了中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兩重天的不和諧局面。這種制度的弊端表現在它直接導致了城市居民和農民在所有制、流通、交換、分配、就業、稅賦以及教育、醫療、養老、勞動和社會保障就業、住房等各方面的經濟和社會政策的不同。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成本,這個成本需要政府、全社會和農民共同來承擔,而不應由他們獨自來扛。流動人口的后代,原本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成為從落后地區走出來的最有希望的一代。但如果他們目前的教育環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改變,出現進城的“流動兒童”被社會“邊緣化”,那他們離“毀掉的一代”就不遠了。
教育部試點流動人口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并升學,并將山東省、湖南省和重慶市作為試點地區,這具有劃時代意義。但愿這一好舉措能在越來越多的地區鋪開,讓流動人口子女盡情放飛夢想。
- 2010-03-18800張“關系條”遮蔽了教育公平的陽光
- 2010-03-03蝸讀困境折射教育公平之憂
- 2009-12-17不能聽任“兩只老虎”撕咬教育公平
- 2009-12-04中職生逐步免費是教育公平的又一大舉措
- 2009-10-15別讓“加分通道”損害教育公平
- 2009-09-04為教育公平,取消“借讀生”這個詞
- 2009-08-21教育公平呼喚城鄉統一設學標準
- 2009-07-23教育部門怎能變成教育公平破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