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北京3月10日訊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婁底市委書記林武曾在湘潭鋼鐵公司擔任總經理,那年36歲,他帶領員工把企業由虧損轉為盈利大戶。湘鋼人都稱他“林哥”。
昨天,記者采訪林武,又稱呼“林哥”。
他覺得不好意思,那些成績都已過去,大有一番“不要迷戀哥,哥只是一個傳說”之意。
從國企老總到市委領導,“林哥”的身份變了。他說,隨同變化的還有工作壓力。“擔任國企領導時,面對數據指標考核,遭遇的是有形壓力,擔任市委領導后主要是保一方平安、保經濟增長,這是一種無形壓力。”
其實,林武主政婁底后,兩種壓力都融入到了他的工作與決策中。
4萬億只能治病不能長效
去年初,我國提出“保八”目標,在當時世界經濟蕭條時,看起來像一個“另類”,而年終中國經濟的“V型”反轉令國人為之振奮。
“應對金融危機,中央4萬億元的刺激、并實施一攬子發展計劃,對于緩解危機能帶來利好。”
林武強調,“這只能是特殊經濟時期的用藥,也只是治病措施,一旦經濟好轉,這種措施不能長期有效下去,不能治本。”
在林武看來,GDP達到8%以上當然是好事,但經濟增長若長期處在一個偏高水平,就必然會出現和加劇結構不合理的矛盾。而經濟結構不合理,又必然造成經濟發展方式的粗放經營。
林武認為,如果還靠加大投入、擴大總量的方式,將難以為繼。
習慣用企業老總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
鋼鐵、煤炭、水泥等行業,曾經為婁底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林武認為,這些年、這些產業經濟快速增長,投入很大,社會對產品的需求也大,日子都過得不錯。
但政府提出轉方式、調結構已經多年了,為何現實中總是轉不了,或者轉得并不完美?
林武分析,主要是經濟與需求關系出現了問題。經濟增長很快,需求非常旺盛,產業就有繼續擴張的欲望。“他們根本停不下了,產業賺錢啊,這對調結構、轉方式無疑帶來了難度。”
林武說,“這種現象不是好事,將為發展帶來更大麻煩。”
林武習慣了用企業老總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最明顯的特征是,每次市委開會,林武總會先講述一個市場經濟的最新現象,用企業家的角度把背景說透,再轉到正題。結果往往是背景說清楚了,他所要講的正題重要性就出來了。他需要做的就只是部署。
“企業面臨的是市場,市場變化了,你不調整、不落實就只有死路一條,社會上許多行為,能從市場的某個前奏信號中推出結果。”
在市場的某一微小變化中嗅到平靜之下的浪濤,提前決策。林武這一招叫,用有形壓力來解決無形壓力,很有效。
當前人民批評與監督的效果有限
正因為林武經營過企業,當企業遇到困難,往往幾句話,林武就能知曉。
他也能理解企業,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政府。
“企業需要很簡單,政府為他們提供公平的經營環境,讓他們安心生產經營。”林武說。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
林武認為,當前人民批評與監督的效果極為有限,他直言,“如果有監督的話,也只是監督了一些皮毛。”
“政府唯一創造條件的辦法就是,加強內部監督,在服務型政府轉變方面下功夫。”
林武坦言,現在一些政府的服務能力薄弱,沒有手段,沒有能力,甚至連集中服務的場所都沒有,談不上服務型政府。
內部監管更重要的是,政府如何服務市場經濟和監管市場經濟,兩者之間怎么尋找平衡。“現在有個說法是國進民退,其核心問題就是某些政府部門管了很多不該管的事情,這樣的監管,要搞死一個民營企業是很容易的。”林武激動地說。
此外,林武還痛斥,某些政府部門沒有為經濟活動創造公平條件,政府的資源往往為少數人、個別團體謀利益,如行政許可、特殊資源的配置等,不是靠市場力量進行的。
- 2010-03-10人大代表:加大離婚難度防止沖動離婚
- 2010-03-10人大代表稱不能讓降價藥品一次次“死去活來”
- 2010-03-10想起了從不投反對票的人大代表申紀蘭
- 2010-03-10平潭將建支線機場 人大代表陳忠和建議:支持福建海島建設 平潭交通體系初見端倪 兩大橋連內陸一隧道通臺灣
- 2010-03-10人大代表李建國回復“挖路得統一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