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報》曝光了一起“網絡醫托”事件。醫托一度備受指責、打壓,至今依然活躍在社會許多角落,甚至還借助互聯網死灰復燃,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和反思。 醫托緣何屢禁不止?通過分析媒體曝光的一系列事件,不難發現,主動聯系醫托的患者往往將疾病同個人的羞恥感聯系起來。人體患病的原因很多,但許多患者依然傾向“隱喻式”地將其同身體功能的強弱聯系起來。他們主動聯系醫托,詢問男科、婦科等方面的問題,對方則相應地反饋給他們身體功能變化的信息。疾患信息帶有天然的私密性,如果他們咨詢正規醫院,將得到全面、系統、科學的解答,但在不少患者看來,向正規醫師求教不啻于公開曝光自己的“無能”。而醫托們擅長隱瞞真實信息,因為欺詐而天然帶著的隱蔽性恰巧投其所好,他們將醫學過分神秘化的傾向也在潛意識里使病患誤入迷魂陣。醫學具有極強的專業性,但這并不意味著醫學無法理解。強調“速效藥”、鼓吹“萬能設備”等等,神秘化的辭藻往往容易打動對疾病缺乏理性認識的患者。 如果說上述兩點為醫托產業的百足不僵推波助瀾,那么隨著醫學常識在全社會得到更加深入的普及,隨著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人們必能在觀念上克服之。但此次事件有所不同,醫托除了秉承過往的伎倆外,還采用了互聯網這一工具,使他們在短期內獲取大量“用戶”資料,并“集約化”地擴大營銷范圍。互聯網在實現數據的搜索和整合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然而,這些優越性在醫托團伙手中卻只能助紂為虐。這是我們面對這個問題時最需要思考的。 網絡上很早就有個人和專門機構免費為網民提供各式醫用咨詢服務,這些服務既便利人們的生活,又拓寬人們的眼界。在對互聯網發展簡單唱好的形勢下,此類做法常常被視為互聯網服務精神的典范。現在假設:在我們全無醫學常識的前提下,一邊面對著專門機構提供的信息,另一邊面對著醫托團伙提供咨詢服務,我們如何從中作出判斷和選擇?在單純的信息面前,我們看不到人心的善惡,同樣,客觀的技術發展并不會天然地烙刻上善良或者邪惡的標記。我們雖然歡迎互聯網發揮傳播科學知識、提供信息服務的功能,但是,無防范的一味支持,并不明智。醫托在提供咨詢后,往往鼓動病患者前往指定的醫院、咨詢平臺和診治終端,二者形成嚴密的閉環,病患者處在他們營造的高壓下,要保持足夠的理性和冷靜并不容易。這時候,如果互聯網各類聊天平臺均裝載強有力的“舉報按鈕”等直接維權通道,可能會有助于病患者脫離險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片面強調網絡信息的自由和對個人隱私的保護,相關部門在這方面的監管相對不足。 出現上述現象,我國醫療資源較為緊張、分布不均是一方面,大部分醫療資源的公信力被非法的醫托等行為消解是另一方面。醫托背后銜接的是欺詐性的醫院,病患者屢屢受騙后,他們不是將懷疑指向施騙方,而是投向整個醫療系統。如果國家衛生醫療機構和相關監管部門能開辟權威的信息咨詢平臺,就不會使醫用信息服務成為不懷好意者斂財、欺詐、敗壞國家公信力的粗暴工具。 |
相關閱讀:
- [ 01-05]醫院與網絡醫托莫相互作繭自縛
- [ 01-05]防網絡醫托,不如打擊“醫托醫院”
- [ 01-05]“網絡醫托”涉嫌詐騙犯罪
- [ 01-04]“網絡醫托”是異化的“互聯網”
- [ 07-15]“醫托”韭菜 怎樣割盡
- [ 07-10]打擊醫托,需要常態監管發力
- [ 07-09]“醫托”詐騙頻發凸顯醫療資源緊缺
- [ 07-08]醫托為何久禁不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