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志
2015-08-27 11:09:41?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雯晶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最近,甘肅岷縣“媽媽丐幫”利用孩子組團行乞月收入過萬元的報道,引起社會關注。 這些行乞人員,除極少數是因為外出打工找不到活被迫行乞外,大多數都是因為價值觀扭曲,想不勞而獲,有的行乞者還是四肢健全的90后。行乞雖然不是法律禁止的行為,可也不值得提倡;更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孩子騙取路人的同情心行乞,是嚴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絕不能聽之任之,有關部門應當及時依法處置。 岷縣雖然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但近年來,在各種惠農、扶貧和救助等政策的幫扶下,去年已實現脫貧。這里還是“中國當歸之鄉”,當地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加工和銷售,幫助不少農民走上了勤勞致富的道路。可以說,只要肯努力,完全沒必要走行乞為生這條歪路。出現“媽媽丐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當地不少人利用乞討的錢財蓋了房,而且不以為恥,四處炫耀,對周圍的人群產生了消極影響,形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 “媽媽丐幫”現象提醒我們:扶貧先扶志。如果不努力提高部分貧困地區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扭轉以不勞而獲為榮的不良風氣,讓“勤勞致富最光榮”的風氣占據主導地位,就算通過給資金、給項目讓部分人暫時脫貧,時間長了,他們還是會經不起不良風氣的蠱惑,可能再度返貧。 精神貧困比物質貧困更可怕。一個人的物質貧困可能只是一時,但精神貧困可能伴隨一生。因此,要做好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莫要忽視精神扶貧。從一定意義上說,精神扶貧比物質扶貧意義更為重大。(福建日報) |
相關閱讀:
- [ 08-20]理性看待扶貧政績決定干部任免
- [ 08-13]扶貧工作,如何避免“畫餅充饑”?
- [ 08-13]鄉土中國的發展亟須精神扶貧
- [ 08-07]用精準扶貧讓“最悲傷作文”成為絕響
- [ 07-24]從扶貧隊到“收禮隊”總共要幾步
- [ 07-23]扶貧關鍵是“扶人”
- [ 07-22]扶貧攻堅,遏制“蒼蠅撲臉”是關鍵
- [ 07-06]還有多少官員 等待退休后“被扶貧”?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