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網信辦、各地網信辦、相關網站負責同志在“2015中國好網民系列活動”專題網頁留言,點贊“四有”中國好網民,呼吁掀起爭做“四有”中國好網民熱潮。而由中央網信辦指導、央視網中國公開課頻道策劃制作的《網絡大講堂》系列原創公開課也將在8月初推出倡導“四有”中國好網民,呼吁杜絕網絡謠言的節目。 何謂“四有”好網民?有高度的安全意識、有文明的網絡素養、有守法的行為習慣、有必備的防護技能。“四有”是一把看不見卻可感受的標尺。有無契合法律刻度,有無吻合道德刻度,有無咬合能力刻度,是不是好網民,有沒有做到“四有”,拿標尺一量便一目了然。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已達6.68億,手機網民5.94億,如果每名網民都向“四有”靠攏,不僅網民自身澄澈優雅,互聯網也前途無量。 成為“四有”好網民,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所為者,不言而喻;所不為者,同樣林林總總。比如如何對待網絡謠言? 要想成為好網民,就不能造謠。網絡謠言,蠱惑人心。由于網絡平臺大、傳播快,最容易被謠言裹挾。任由網絡謠言生成,互聯網的“植被”就會敗壞,互聯網生態就必然惡化。不制造網絡謠言,這是基本的上網底線之一。有些人出于利益或好玩,炮制謠言,結果被拘留,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千萬別以為制造網絡謠言不會產生什么后果,更別認為造謠后可以逍遙法外。同時,也別認為造善意的謠言就沒事,天津某網絡編輯為了提醒市民防止兒童拐賣,編造了10個容易被拐的場所,出發點雖好,但屬編造,同樣被刑拘。 要想成為好網民,也不能傳謠。有時,面對抓人眼球卻未經證實的消息,手指一摁或鼠標一點,便輕易完成了一次傳謠。傳謠的網民,有時并無惡意,甚至不知不覺之間傳了謠,也屬于“受害者”。但是須知,網上那些聳動人心的消息,有的就是謠言,身為成熟而理性的網民,應該不信謠不傳謠。越是喧囂,越要冷靜;越是眾口一詞,越不能隨波逐流。有“謠”不信、有“謠”不傳,遇事多分析,不傳播心里沒底的信息,就不會被謠言所迷惑。 要想成為好網民,還不能甘于沉默。其實,不造謠容易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也較容易做到,難做到的是舉報謠言和撻伐謠言。有些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遇到謠言選擇離開;還有的人看到謠言興風作浪,但抱著看笑話或者看熱鬧的心態,也不制止。正因為如此,所謂的“7·23”動車事故中政府花2億天價賠償外籍旅客的謠言,就頗有市場和生命力。其實,對這種拙劣的謠言不能姑息,該舉報就舉報,該撻伐就撻伐,消滅它們,它們才不會繼續蒙蔽網民。 在信息傳播碎片化的當下,謠言的生成、傳播與消失,遠非“不攻自破”那么簡單,也不是一句“止于智者”就能立馬消散。依法打擊網絡謠言勢在必行。總之,做好網民,我們一方面要增加自律意識,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另一方面也應該增強公民意識,要敢于辟謠,敢于同造謠者針鋒相對,要掌握“謠言粉碎機”,不讓造謠者興風作浪。 |
相關閱讀:
- [ 06-03]肯德基告微信公號為網絡謠言敲警鐘
- [ 03-23]從一則死訊看新加坡如何打擊網絡謠言
- [ 10-31]網絡謠言止于“治”者
- [ 06-05]網絡謠言頻發需警惕“狼來了”的悲劇
- [ 09-10]打擊網絡謠言當體現法律“寬嚴相濟”
- [ 08-29]網絡謠言受害者也應“挺身而出”
- [ 08-26]網絡謠言讓文明很受傷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