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法定一方面強調限制國家征稅權力,另一方面旨在保障公民權利。加快稅收立法,通過更充分的利益博弈,真正讓稅收法定原則發揮其對國家民主法治的良性功效?!?/p> 22日審議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事項作進一步細化,根據稅收法定原則,將稅收一項單列,明確稅種、納稅人、征稅對象、計稅依據、稅率和稅收征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規定。這一修法動向,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被視為中國走向“稅收法定主義”的征兆。 無代表,不納稅。肇始于英國的稅收法定,之所以被現代民主法治國家普遍確立為一項憲法原則,源于這樣一個普通的道理:政府要從公民口袋里掏錢,必須征得公民的同意,公民同意的正當程序就是委派代表投票決定。因此,只有國家通過民主程序制定法律,才能確定稅收基本制度,否則征稅便缺乏法律根據和正當性基礎。 今天我們關注稅收立法,不單是去重溫歷史斗爭中獲得的寶貴經驗,更因為稅收法定體現了法治的精髓。它一方面強調限制國家征稅權力,另一方面旨在保障公民權利。我國立法法在制定之初就規定,財政稅收等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屬于法律的保留事項。但遺憾的是,現行18個稅種,只有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和車船稅法3部法律,其他15個稅種主要由行政法規、規章來規定,稅收法定并沒有從法律原則走進現實生活。 雖然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制定稅收暫行條例具有一定歷史合理性,但隨著國家稅收制度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進步,大部分稅種游離在國家立法之外極不正常。政府由納稅人供養,由其設定稅收無異于“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違背了基本的正當程序,很難體現稅收法定對征稅權的約束和監督。實踐也證明,因為缺乏法律的硬性約束,征稅過程出現不少失范現象,有的地方政府將稅收當做招商引資的籌碼,征稅標準可高可低,稅收面前并不平等,造成公民權利等差別,破壞法治的公平正義精神。 草案將稅收法定作出單獨且擴充性的規定,若通過將意味著中國告別稅收由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決定的歷史,對稅收立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由于稅收本身既是形成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又關系到公民財產權利的保護,因此需要尋求一種平衡,使得稅收能夠確保國家機構有效運轉,同時又不會造成公民和社會過重負擔。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加快推進稅收立法,通過更充分的利益博弈和開門納諫,全面推進稅種法定、征稅主體法定、征稅對象法定、征稅標準法定、征稅程序法定以及稅收責任法定等,真正讓稅收法定原則落地生根,發揮其對國家民主法治的良性功效。 |
相關閱讀:
- [ 12-23]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到了突破時
- [ 12-23]用“稅收法定”終結征稅“有權就任性”
- [ 12-15]討老板開心的稅收優惠該退場了
- [ 12-11]規范稅收優惠關鍵在限制權力
- [ 12-11]清理“稅收洼地” 招商靠“服務高地”
- [ 12-11]規范稅收優惠有利市場公平
- [ 12-11]大尺度的“稅收優惠”該退場了
- [ 12-11]沒了“稅收洼地”如何“筑巢引鳳”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