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取消‘十一’黃金周,將國慶節的法定假日調整為1天。”清華大學某專家的高論引發激烈爭議。(9月25日《中國青年報》) 專家立論基礎有三:首先,造成短期成本劇增、公共管理費用增加、景點破壞等問題;其次,對旅游業貢獻不大;第三,絕大部分國家國慶節只放一天假。 第三點顯然是偷換概念,國慶節只放一天假,不等于取消黃金周,日本、韓國都有黃金周,與國慶節并存。 不設黃金周,同樣有高峰,比如英國,大多數人將旅游計劃安排在七八月間,而每年4月美國華盛頓櫻花節,照樣人滿為患。相反,日本黃金周擁堵不多,因40%的人出國旅游。 可見,僅翻經濟賬,黃金周也許并不那么重要。有了它,對旅游業助力有限,沒有它,天也塌不下來。 期待黃金周,是因為它保障了普通勞動者休假的權利,“帶薪休假”再“科學”,一直落實困難,如果政府不畫出這道線,普通人拿什么去博弈? 中國正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權利是個敏感話題,因頭緒繁多、錯綜復雜,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動蕩,所以才要穩字當頭,不能今天有利用價值,立刻就出新政策,而明天不需要了,又說撤銷就撤銷,如此來回折騰,除了捧紅幾個專家,意義何在? 任何一個舉措,都會產生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果,只想正面的,拒絕負面的,事實上不可能,關鍵看能否通過社會的方式加以微調,使其正面效果最大化,而負面效果可控。這就要求學者們不能呆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玩概念游戲,只靠調查數據來搞圖紙作業,而是真正深入到百姓中去聽聽意見。既然黃金周已實行這么多年,國際經驗也非絕對行不通,為何一定要妄言廢立?一定要聳人聽聞呢? 成為名人,綁架公意,或者很有專業成就感,可這對社會有何建樹?按清華大學這位專家的意見,有負面效應就該一律斥革,那么從“自行車污染比汽車高”,到“北京房價應該30萬/平米”,這些“高見”又怎么說呢?這樣的專家不要也罷。 |
相關閱讀:
- [ 09-26]“賴”住黃金周能否“逼”出帶薪休假
- [ 09-26]讓節日回歸本來的意義
- [ 09-26]黃金周依賴癥
- [ 09-26]是否有必要“保衛黃金周”?
- [ 09-17]全國假日辦為何不受人待見
- [ 09-17]從假日旅游走向國民旅游
- [ 09-16]全國假日辦被撤銷,看點在哪?
- [ 05-27]看到公務團減少后的商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