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云南晉寧縣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到“千年古剎”盤龍寺調研,寺院方面誤以為當地政府要將盤龍寺商業化、公司化,因此采取了關閉寺門的抵制活動。日前,晉寧縣有關部門回應稱,雙方經過溝通已經消除誤會,盤龍寺也已重新打開寺門。晉寧縣政府還承諾,不會對盤龍寺推行商業化、公司化運營模式。 不少人認為,在一些寺廟被強行商業化的背景下,盤龍寺以閉門抗爭的形式,換來政府部門不推行商業化、公司化運營模式的承諾,堪稱一次勝利。不過,筆者卻認為,拋卻寺廟是否應商業化的爭論,“閉門風波”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政府定位和決策理念問題——在做決策時,是否充分尊重人民的自主意愿和選擇。 商業化本身并沒有原罪,也談不上絕對的好與不好。之所以輿論看上去更支持盤龍寺抵制政府部門的商業化企圖,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佛門是當今這個功利社會的一方凈土,過度的商業開發會破壞這種文化底蘊,讓原本純粹的清修之地淪為利益交換之所。 其實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商業化開發如果處理得當、不搞過度開發,也并不一定是壞事。商業化能使一些寺廟獲得了維持自身發展和壯大的資源,并讓管理更規范,進而更好地起到文化保護和傳承作用。比如,少林寺秉持“不到眾生中去,怎么普度眾生”的理念,借助商業化方法,不僅修繕了寺院建筑、解決了僧侶吃飯問題,還在人才培養、提高海外影響、促進文化傳播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這些利害關系,分析起來并不難,相信盤龍寺的僧眾們也有考量。他們之所以抗拒商業化開發,甚至對政府部門的調研有些“過度緊張”,很可能是因為僧人們希望保持建寺千年以來的傳統。這種意愿,應當獲得地方政府的尊重和支持。 稍稍檢索過去的報道就不難發現,盤龍寺在“閉門風波”中的擔憂其來有自。上世紀80年代,當地政府成立“修復盤龍寺公園集資籌備處”,新建120余尊佛像,新懸掛出當代名人撰書木刻楹聯10余副,這些修繕和新建,當時就曾引起一些僧侶們的反對。再看全國其他景區,因不合理的行政規劃和不當商業化開發而遭游客唾罵的例子屢見不鮮,更加重了盤龍寺對商業化、公司化運營的擔憂。 “閉門風波”已經過去,但相關部門應該對這起事件有所反思。在市場體制之下,對于旅游開發等非重大領域的具體問題,政府部門恰當的角色定位,應是引導者而非參與者,更不應該是某些企業、利益團體的“先遣隊”和“保鏢”。畢竟,盤龍寺首先是僧侶們生活居住、從事宗教文化活動的場所,其次才是旅游景區和潛在的經濟增長點。政府部門在做決策時,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不同區域的特色,尊重公民及團體對自身生活環境和發展方式自由選擇的權利。 盤龍寺以一“閉”之力,贏得了政府的尊重和承諾,目前來看是一個不錯的結局。但我們仍需要強調一句,希望這種來之不易的尊重,不是政府部門敷衍輿論的一種權宜之計,千萬別等輿論熱潮一退,地方政府又再次打了強行推行商業化的小算盤。畢竟,對于民眾意愿的尊重,應該貫穿于政府決策的整個過程之中。 |
相關閱讀:
- [ 08-18]寺廟商業化是本難念的經
- [ 08-18]比寺廟商業化更重要的……
- [ 08-18]莫讓寺廟變成“市廟”
- [ 08-06]寺廟應該走“節儉路線”
- [ 06-12]賄款捐建寺廟馬甲難掩本質
- [ 06-12]贓款捐給寺廟,無礙受賄罪認定
- [ 08-16]收養棄嬰,寺廟不應成為主力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