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日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獲悉,全民閱讀立法已列入2013年國家立法工作計劃,總局將爭取在年底形成較成熟方案提交國務院法制辦。目前,全民閱讀立法起草工作小組已草擬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初稿。專家認為,全民閱讀是一個系統工程,設立國家級的全民閱讀條例以規范和保障各類閱讀活動非常必要,其法律化意義重大。(8月4日新華網) 人不學,不知道。中國自古好像就恪守著“耕讀傳家”的信仰,美譽讀書識字的詩文更是汗牛充棟。但今天的現實,顯然要令人尷尬:日前,印度工程師孟莎美一篇名為《不閱讀的中國人》的文章在微博走紅,文章說,他在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發現,玩ipad打游戲的基本都是中國人,沒人讀書。孟莎美感慨,一個有著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現在的國民卻難以坐下來看書。 這樣感性的認識,其實也有理性的數據支撐:譬如前些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數據顯示,2012年,18至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為6.74本,盡管這個數字比2011年的5.77本上升了0.97本,但與周邊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我們不愛讀書了,這是無疑的事實判斷。可是,我們什么時候開始,忽然不愛讀書了呢? 這個問題太難回答,倒是兩個現實,無可置喙:一是我們早就不知道怎么去拯救“已死”的文學與情懷。2012年,莫言很熱,文學依然清冷。莫言小說長居暢銷榜首,但買回去細看的有幾人?至于莫言故居一下子涌進的各色“朝圣者”,他們愛上的也只是樹苗、蘿卜的“喜氣”,整個中國文學頂多也只是“與有榮焉”罷了。二是讀書的價值在失衡的社會規則中被貶值。古代書香傳承,離不開“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教誨與實踐,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卻在隔三差五地爭辯著“讀書有用否”——當閱讀不能成為人生的硬通貨,再美好的教誨,恐怕也只能成為“有閑人”的專享。當然,因為沒有愛讀書的氛圍,“有閑人”最后也只會愛上“王林大師”。 那么,立法真能讓我們更愛讀書嗎?即便初衷良好,還得記住另一句話,徒法難以自行。 2013年全國兩會上,依然有代表委員在呼吁設立全民閱讀節,也有建議由全國人大制定《全民閱讀法》、國務院制定《全民閱讀條例》的,但,幻想以一種具象的節日或法律來拯救失魂落魄的閱讀習慣,無異于幻想以“人性執法”治愈城管與小販間的舊傷。自古以來,良好的閱讀氛圍,離不開四個要素:一是美好的創作者與書寫者,二是懂得并能以詩意棲居的性靈,三是以讀書為榮、為樂、為資本的社會游戲規則,四是自上而下將閱讀視為時尚與取向——這是一個培厚全民閱讀習慣的鏈條,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靠法律或制度鞭策,約束不出閱讀自覺。 2011年,一本外國人寫的《低智商社會》就“發現”,在中國,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書店卻寥寥無幾。真正讀書的,要么商道厚黑,要么成功秘笈。回頭看看,不愛讀書,哪里是什么錢與時間的問題?一杯水的錢租本書、一段游戲的時間看本書,未必真是難事。真正的難題是:誰來寫書、誰來讀書、讀不讀又怎樣……這些問題,都不是一項立法能解決的。 |
相關閱讀:
- [ 07-31]高清組圖:齋月里西安化覺巷清真寺里的讀書聲
- [ 07-28]九三學社福建省委暑期讀書班開班
- [ 07-27]楊岳看望慰問暑期讀書班市級老同志
- [ 07-26]懲罰“送子女出縣讀書”背后的急功近利
- [ 07-23]福建省政協舉行2013年暑期讀書會
- [ 07-01]母親患病后家境大不如前 高分生堅信讀書改變命運
- [ 06-28]讀書不到1年卻能改歷朝劇本 阿婆癡迷布袋戲34年
- [ 06-21]農民工工資秒殺白領并非讀書無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