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市民化才有真正的城鎮化
www.xpshebei.com?2013-03-19 10:19? 王開明?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農民工市民化才有真正的城鎮化 ? ? ——關于加快城鎮化發展的思考之二 ●億萬農民至今未能徹底沖破城鄉兩種身份的束縛 ●戶籍制度改革不徹底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三個層次落戶是一項比較科學的頂層設計 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1.3%,這意味著改革開放30年,我國以每年平均增加1個百分點的速度,推動著城鎮化進程,這是一個舉世矚目的偉大業績。 但是,在城鎮化率51.3%的數字面前,我們不能盲目樂觀。因為我們在統計城鎮居住人口時,是將城鎮戶籍人口和在城鎮居住半年以上的進城農村人口相加得來的。實際上,中國居住在城鎮的近7億人口中,至少有2億人的身份還是農民。因此,如果按城鄉戶籍來計算中國的城鎮化率,恐怕只有35%左右。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億萬農民沖破了城鄉二元分割的束縛來到城鎮,但他們至今未能徹底沖破城鄉兩種身份的束縛。 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呼喚著改革陳舊過時的戶籍管理制度,以及附著于這個制度上的城鄉公共服務的不平等。各地對戶籍制度改革做了許多探索,比如給進城務工農民發居住證,給隨農民工進城的子女提供免費義務教育等。但是戶籍制度改革的不徹底,卻是不爭的事實。與中國的城鎮化大潮相比,戶籍制度改革嚴重滯后,使城鎮化的核心內容人口城鎮化,遠遠沒有實現。 農民工市民化才有真正的城鎮化,戶籍制度改革不徹底,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億萬農民很難在城鎮安家落戶,無法融入城鎮,缺少歸宿感;出現幾千萬的“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特有現象;無法建立一支穩定的勞動隊伍,每年春節過后總會周期性地出現“用工荒”、“招工難”;每年春節,都出現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口大遷徙,“春運大忙”30年不斷;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給社會管理、維穩工作形成巨大壓力;農民工收入低、保障少,省吃儉用,不敢消費,影響內需擴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考慮到今后20年,我國城鎮化將持續推進,將新增城市人口2億至3億,假如我們仍沿用已嚴重滯后的戶籍管理制度,上述問題只會越積越多、越拖越嚴重。 正是基于以上嚴峻的現實,黨的十八大吹響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號角:“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短短的一段文字,將戶籍制度改革任務——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戶籍制度改革目標——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十分明確地提了出來。 福建是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省份之一。2012年5月,省委、省政府按照同年3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通知的精神,結合福建城鎮化的實際(目前福建城鎮化率已達58%),出臺了加快本省戶籍制度改革的通知。省委、省政府的通知很具體,操作性很強,大大降低了農民工進城落戶的門檻。通知將全省分為三個層次。鄉鎮為第一層次,農民工只要在鄉鎮務工經商,簽訂勞動合同、參加社保,并有穩定住所,就可以申請在鎮上落戶。縣(市)為第二層次,農民工在縣(市)務工經商2年以上,簽有勞動合同、參加社保、有穩定住所,可以在縣(市)申請落戶。除福州、廈門兩市之外的其他設區市為第三層次,農民工只要務工經商3年以上,簽有勞動合同、參加社保、有穩定住所,即可申請在設區市落戶。另外,按照國務院通知精神,其中“穩定的住所”包含農民工租賃的房屋,因此我省在三個層次落戶條件中關于“穩定住所”的解釋,也自然包含農民工所租賃的房子。 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通知,是一項比較科學的頂層設計,它對成千上萬在閩務工經商的農村轉移人口是一個福音。通知頒布快一年了,當務之急是各地要抓好落實。應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進城的農民知道這個福音;同時,三個層次的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應制定改革的時間表,做到既穩妥有序,又只爭朝夕,盡快讓符合條件的農村轉移人口實現市民化,促使他們盡快融入當前新型的城鎮化大潮,讓他們不僅成為城鎮化的受益者,還成為城鎮化的參與者、推動者。(福建日報) (作者系福建省南方科技經濟研究院院長)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18]城鎮化也當避免“收縮的城市”
- [ 03-18]城鎮化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
- [ 03-14]把城鎮化當作促進公平的契機
- [ 03-13]關于城鎮化發展的思考:應當克服認識上的誤區
- [ 03-11]應當竭力避免城鎮化的“苦”和“痛”
- [ 03-11]城鎮化不是給“房地產化”代言
- [ 03-11]化解城鎮化隱憂需做“加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