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給食安辦的“上門拜訪”喝聲彩
www.xpshebei.com?2012-05-24 10:12? 王垚烽?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備受輿論關注的民辦食品安全網站“擲出窗外”“被約談”風波最終以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官員的主動“上門拜訪”而告終:5月15日下午,上海市食安辦主任閻祖強等一行9人赴復旦大學,與網站創建人吳恒就當前的食品安全情況進行交流。期間,食安辦工作人員表示,希望給予一定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但被吳恒拒絕。此前,“擲出窗外”曾創下單日點擊量65萬次的最高紀錄。(5月23日《中國青年報》) 說句實話,最初聽說吳恒接到食安辦“過去聊聊”通知這一消息的時候,我也和他一樣設想過,這次“約談”很有可能不太友好,對方可能會官僚,會“頑固不化”,甚至“擲出窗外”網站可能被封殺、被打壓;同時我也與不少網友一樣擔心,“擲出窗外”網站及吳恒本人會否因此被招安、遭河蟹。但幸運的是,所有這一切疑慮與擔心最終都未發生。 不僅如此,這趟聊天還讓外界了解到“至少主管食品安全的機構和其他消費者一樣,是吃不上特供的”事實,從而些許減輕了民眾的“相對剝奪感”。而交談過程所呈現出的的友善氣氛——如合影時對方堅持讓吳恒站在最中間,食安辦主任和副主任分列左右;又如有官員找到吳恒表示“自己的孩子還在讀高中,希望能到網站做一名志愿者”——對于緩解官民對立、重建互信更是具有積極意義。就沖這些,我們也應該為上海市食安辦的“上門拜訪”喝一聲彩。畢竟,有關部門愿意傾聽民眾的聲音,而且以一種“禮賢下士”的姿態來傾聽,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值得肯定。 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食品安全問題面前,官員與民眾原本應該是“一條戰壕里的戰友”。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出對于政府食品安全監管不力的不滿,以及受到“特供傳聞”的影響,公眾往往習慣將官員置于食品安全的對立面。這種慣性心理從此次交談后一些網友的非理性留言中便可見一斑。但事實上,夜夜觥籌交錯的官員更可能受到地溝油、蘇丹紅的毒害,成為毒豆芽、墨汁粉條的受害者。從這個意義上講,重建互信、積極互動滿足的是官民雙方的“共同需求”。 基于此,筆者認為,民眾沒有必要將吳恒拒絕食安辦給予技術和資金支持的做法,拔高到“反抗招安”的地位。事實上,“擲出窗外”獨立性的堅守,乃是民間組織發展的常態,它既有利于形成消費者、社會組織、政府部門“多方共建”的立體食安監管網絡,同時對于社會權力的擴容和公民社會的培育亦大有裨益,反倒是“有政府參與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這也是此次交流另一個值得喝彩的地方。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10]食品特供與全民食品安全
- [ 04-09]有一種食品安全色,就叫“單調”
- [ 04-09]食品安全立法:給監管套上“緊箍咒”
- [ 03-21]食品安全僅靠“規范命名”還不夠
- [ 03-09]像查酒駕一樣查食品安全
- [ 02-10]食品安全領域到底有多少潛規則
- [ 01-12]媒體若失語 食品安全更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