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用電量和熄燈率調查中國住宅市場的空置率的確是歷史創舉,這就像安陽市民侯某花了28年時間,表示自己已經演算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那樣刺激,但結果很悲壯——當演算稿紙被一麻袋一麻袋送至權威機構時,大多被認為是白費工夫。
當然,將這個堂·吉訶德式的故事移植到今天的樓市,遭遇也大抵相同,面對“6540萬套空置房”的民間猜想,權威機構同樣表示出了一貫的不屑,認為此組數據荒謬至極,毫無科學可言。其最強勁的反駁是,房改以來,我國住宅建造總量不過7000萬套,如果6000萬套空置,豈不有90%人口露宿街頭?
占有數據優勢的權威機構自然會“引經據典”,況且空置率的定義、種類、算法也如“雞同鴨講”。但權威機構真就那么能夠輕易地推翻民間版的猜想?我看且慢定論。央視《經濟半小時》記者日前選擇北京周邊不同類型的地產項目作了調查,結果發現,在最早建立衛星城的昌平、教育地產集中的沙河、上輪市場開發的熱點燕郊,其入住率都不容樂觀,有些別墅區空置率甚至達40%以上,早就超過了國際警戒線。
為什么在空置率問題上,民間版與權威版有如此之大的認識差距,很大程度上絕非數據推演和論證上的不統一,關鍵是兩個人群在住房問題上的情緒表達不一。其實,用類似“旁門左道”驗證空置率并非今天才出現,早在幾年前,民間就有“水表驗證說”、“數燈驗證說”、“車位驗證說”。那么,在如此混亂不堪的數據面前,為什么官方一直不拿出最終能夠說服人的數據鑒定?
究其原因,是官方統計部門的“責任邊界”不清。數據來源五花八門。特別是本意為摸底的全國住房普查喊了近10年,至今仍無結果。如果沒一個獨立、專業的部門出面展開調查,只是依賴于開發商和物業部門的“報表”數據,甚至任由一些專家在支離破碎的統計數據面前作出武斷的分析,空置率問題不成“哥德巴赫猜想”才怪!
此外,行業機構也忘記了基礎數據研究。眼下,研究樓市政策的智庫重形勢分析,輕數據調查;重商業功能,輕公益課題,其大量身影不是在論壇,就是在開發商主辦的秀場上,甚至淪為開發商的御用發言人。而調查出像空置率那樣的數據,恰恰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而不怕吃力不討好。
全國究竟有多少空置房以及由此造成的“消息”發酵,不僅會影響到國家對下一步樓市調控的判斷,還會引起公眾對住房資源浪費的擔憂,甚至是對住房不公的情緒宣泄。可見,摸清這組數據除了抑制投機和利于高層決策外,還關系到“十二五”期間,中國房地產究竟有多少家底、需要多少家底的量衡。(作者系中國房地產研究會研究部主任)
- 2010-07-27空置房問題絕不是偽問題
- 2010-07-08盤活空置房遏制房租過快上漲
- 2010-05-12經適房大面積空置的原因能否公開
- 2009-12-09治理空置房不能指望物業費
- 2009-12-08空置房物業費背后是理念沖突
- 2009-12-02商品房“50%空置”是危險信號
- 2009-04-09農村空置小學改辦幼兒園行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