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日是第22個“世界艾滋病日”。隨著艾滋病的的蔓延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政府部門意識到宣傳和普及艾滋知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也積極呼吁世界各個國家艾滋群體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我國衛生部于當天也公布了中國艾滋病疫情現狀。
稍稍瀏覽新聞就不難發現,趁著艾滋病日的“節日熱潮”,各地可謂紛紛使出渾身解數,集中開展有關艾滋病的各類活動,無一不“如火如荼、熱火朝天”。關愛艾滋病患者、提倡消除艾滋歧視、宣傳預防艾滋病知識,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關注艾滋病以及關心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現狀當然是好事,不過讓人疑惑不解的是,為什么咱們的這種熱情再高也就只能持續這么一天,一天的集中爆發過后一切歸于寂靜,其余的364天都是無聲無息?
揆諸現實,不僅是艾滋病日,其他節日無不如此,年年歲歲節日相似,歲歲年年活動相同。這節那日,已然成為了一些人的過場和秀場。婦女節到了,趕緊關心一下女同胞;兒童節來了,想起給孩子們送一點小禮物。世界水日到了,大聲疾呼“最后一滴水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眼淚”;世界地球日來了,又開始高喊“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勞動節到了,慰問一下辛苦了一年又一年的農民工;無煙日來了,又拼命宣傳一下“吸煙有害健康”;記者節到了,保障新聞工作者合法權益的呼聲一浪高于一浪,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半個多月后,報社副總編也被打了,還躺進了醫院。
現實中,很多社會現象不失為一幕活生生的諷刺劇。譬如,人們一方面大力倡導關愛艾滋患者、乙肝病毒攜帶者等,另一方面又連自己都不敢接近他們甚至唯恐避之不及,何談關心和關愛呢?一方面,某某節日到了,人們大聲疾呼、不惜人力物力財力密集得開展各種相關活動,以示對某類弱勢群體的關懷;另一方面,節日一過,所有活動都偃旗息鼓、沒有了下文,怎么看怎么叫人啞然失笑。
應該明白的是,人們對社會弱勢群體或容易被忽視的群體的關注必須是持久而常規的。如果只是在某一天想起他們,那么這樣的活動效果只是曇花一現、有花無果,短暫的時間根本無法喚起人們長久的行動。在以各種弱勢群體命名的“節日”到來時,社會更多的是該反思是否盡到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社會對弱勢群體關注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或是一個事件之后的短時間聚焦,更多的是長期行之有效地落實和堅持。
所謂“功夫用在平時”,就如治病,若不早發現早治療、隨時把握病情動向對癥下藥,而僅僅想集中在“病人日”當天花力氣、下猛藥,小病也會拖成大病,大病也會惡化為不治之癥。屆時,就是華佗再世、扁鵲重生,恐怕也束手無策、無力回天了!
- 2009-12-01不要到了艾滋病日才想起艾滋病人
- 2009-11-26艾滋病魅影下的農民工何以自處
- 2009-11-02對農民工高發艾滋病不能止于震驚
- 2009-11-02農民工成艾滋病高危群體乃社會之痛
- 2009-11-02艾滋病感染者與農民能否建立關聯
- 2009-11-02農民艾滋病例多背后的雙重貧困
- 2009-11-02讓農民工懂得防艾滋病很緊迫
- 2009-10-23“艾滋女”謠言比艾滋病更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