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下黨:脫貧路上別樣紅
2018-08-01 18:22:07?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吳柳麗 我來說兩句 |
東南網8月1日訊(本網記者 陳翊群)靠天吃飯、土里刨食曾是福建省下黨鄉的真實寫照,通公路、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發展紅色旅游業等做法,使下黨鄉擺脫了貧困,當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1988年建鄉之初的不足200元到2017年的11783元,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每逢節假日,下黨鄉鸞峰橋游客常常絡繹不絕。 幸福茶館王光朝的脫貧路 盛夏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入下黨古村的幸福茶館,老王的茶館開門迎客了。老王名叫王光朝,今年71歲,王光朝一家世代生活在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下黨古村,他親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來,下黨脫貧路上的點滴變遷。 下黨于1988年建鄉,初期是省級特定貧困鄉,是寧德地區4個特困鄉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五無鄉”: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建鄉之初,下黨鄉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不足200元。 坐井觀天曾是下黨村沒通公路前真實寫照,在王光朝回憶里,他和許多下黨村民一樣,世代靠天吃飯、土里刨食。王光朝清晰記得,1983年,家里主要靠種田、種地瓜養家糊口,維持生計都很困難,王光朝的大兒子與老二到平溪鄉讀初中,當時去平溪沒有通公路,只能翻數個山頭,單程要走兩個半小時。 1991年,下黨第一條通鄉公路順利建成通車,2014年,被村民稱為“下黨小高速”的水泥硬化柏油路順利通車。 近幾年,下黨村通過舊村古民居的整體規劃保護、新村村容村貌,全域旅游、產業扶貧等一系列建設,新村成排民房猶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路通了、景觀燈亮了、游客來了……這個昔日的“五無鄉”如今已蛻變成全省乃至全國聞名的紅色旅游點。 “還是黨的政策好!這幾年,隨著與外界公路的打通,我們家的生活也改變了很多。” 2016年,王光朝在自家一樓開起了幸福茶館,兩年多來,經常有游客到幸福茶館喝茶,多的時候一次來三十多人。 早在十幾年前,王光朝和村里的其他茶農一樣,由于銷路受滯,難以維持生計。2014年,在省委組織部掛職下黨村第一書記曾守福,以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關心支持下,下黨在全國推出了第一個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村里還幫助像王光朝這樣的老茶農建立茶葉品牌,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為他們拓寬銷路。 王光朝說,我們自己手工制作的包裝成產品的明前茶,通過線下茶館和線上銷售,年收入有兩三萬,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 下黨鄉一角。青山碧水,郁郁蔥蔥。 “一聚焦兩融合”的脫貧模式 下黨,是一個讓習近平總書記傾注過心血的地方。“異常艱苦,異常難忘!”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后來回憶起下黨村時的真切感受。 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曾九赴壽寧并三進下黨現場辦公,就下黨的經濟社會發展給予資金支持,架橋修路,發展產業項目,推動當地脫貧發展,并勉勵老百姓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雙手讓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30年來,下黨干部群眾牢記當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發展思路,以各級領導的關心幫扶為動力,發揚“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精神,不僅擺脫了“五無”的尷尬局面,還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綠色發展之路。 寧德師范學院校長魏遠竹認為,下黨村的脫貧模式主要可歸納為“一聚焦 兩融合”。 “一聚焦”指的是聚焦農民的主體地位,當地黨委和政府在鄉言鄉、在農言農,將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作為扶貧工作的根本出發點?!皟扇诤稀笔侵赴l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村經營相融合,以及農業產業與現代科技相融合。 魏遠竹介紹,近年來,下黨通過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將“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和“下鄉的味道”等品牌叫響全國,既實現了鄉村旅游與農村農業協同發展的目標,又有效地提升了鄉村的知名度。 生態經濟、紅色旅游、特色文創……在下黨人的眼中,下黨鄉未來的發展方向還有很多。三十年前赴后繼,三十年一以貫之。下黨人在黨和國家各級部門的關懷和政策扶助下,踏破荊棘、努力向前,在脫貧攻堅路上必將續寫華麗篇章。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