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八點檔CCTV-1,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福建篇)》隆重首播。 時隔兩年,《非遺里的中國》再次走進福建。本期節目將由央視主持人張舒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以及中國臺灣女歌手孟庭葦三人的帶領下,在漳州古城集結,匯聚全省近40項非遺代表性項目、200余名非遺傳承人,從南音的裊裊清音到木偶戲的靈動傳神,從蟳埔女“頭頂花園”的浪漫到閩南紅磚厝的精工巧筑,以“山海畫廊、人間福地”為畫卷,揭開一場跨越千年的福建非遺“奇幻之旅”。 閩韻千年,山海非遺的文化基因 福建非遺,是八閩大地和諧共生、血肉交融的文明密碼。“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遺優秀實踐名冊”以來,福建木偶戲見證了中國非遺保護的世界性突破,節目中,泉州提線木偶戲與漳州布袋木偶戲將同臺爭輝,演繹“一口說盡千古事,雙手舞出百萬兵”的傳奇:泉州提線木偶戲“36線同舞”的絕技,讓《鐘馗倒酒》《馴猴》等經典劇目更顯細膩生動,漳州布袋木偶戲則以“指掌功夫”賦予《大名府》武打場面雷霆萬鈞之勢。 山海不僅塑造了非遺技藝,更孕育了閩人獨特的生活方式。蟳埔女的“簪花圍”與福州“三條簪”交相輝映,前者以鮮花與玻璃簪花圍演繹“頭頂花園”的漁女風情,后者以三把銀簪象征“為國、為家、為己”的鏗鏘風骨。“榕城三絕”軟木畫、壽山石雕、脫胎漆器匠心凝聚,對福州傳統技藝類非遺工藝和“精益求精”的生活態度進行全面展現。閩南紅磚厝“燕尾脊、白石基”的營造技藝,融合大木作、剪瓷雕、灰塑、閩南紅磚瓦等多項非遺,成為中原文化與海洋文明交融的閩南記憶,節目中,將由臺胞非遺傳承人講述金門古建修復故事,印證兩岸匠藝同根同源的血脈深情。 守正創新,非遺與時代的雙向奔赴 非遺的生命力在于傳承中創新,亦體現在現代生活的深度融合。南音傳承與現代流行音樂的跨界合作,成為節目一大亮點,南音非遺傳承人與“點水南樂”樂隊同臺共演,將搖滾、雷鬼融入千年古調,《直入花園》在短視頻平臺走紅,讓“中國音樂活化石”闖入年輕視野。 舌尖上的非遺同樣煥發活力,佛跳墻制作技藝以“三十種食材、七日鮑發、十小時煨湯”的匠心,成就“壇啟葷香飄四鄰”的國宴經典。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藝則以“冠絕中西的東方智慧”驚艷亮相,春晚舞臺的“嚴選之花”背后,是非遺匠人的獨創技術,讓水仙花雕刻成為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藝則以“方寸刻乾坤”的精工震撼全場,多次亮相APEC峰會與金磚會晤,成為外交國禮。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片仔癀極具傳奇色彩和文化底蘊,從“鎮宅之寶”衍生出珍珠膏、牙膏等日用產品,片仔癀讓傳統中醫藥智慧惠及大眾,節目中,傳承人將現場展示五千年中華醫藥的智慧與奧秘。 福海揚帆,八閩文化的全球視野 福建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是海絲文化、茶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輝映的沃土,而非遺的國際化表達,更見于八閩工匠的點滴匠心。德化白瓷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使者,《神話》系列以0.2毫米薄紗衣“爆火出圈”,印證“中國白”的極致工藝。“千年的土,百年的磚”,客家土樓營造技藝中蘊藏著的中國智慧——杭州國家版本館以現代夯土技術致敬傳統,讓“東方古城堡”的智慧在全球建筑界引發回響。武夷巖茶與廈門烏龍茶、平和白芽奇蘭茶的聯袂登場,演繹了福建茶文化的多元魅力。沙縣小吃作為“漢民族飲食活化石”,以甜燒麥、金包銀、芋餃等百種風味,將中原古韻與閩越風情糅合,隨閩商足跡遍布全球,成為“國民美食”的代名詞。 從武夷巖茶的“巖骨花香”到德化白瓷的“中國之光”,從閩南紅磚厝的“家國記憶”到客家土樓的“世界遺產”,福建非遺以其包容性與創造力,書寫著中華文明的瑰麗篇章。《非遺里的中國(福建篇)》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封寄向未來的邀請函——邀請世界聆聽福建非遺的山海交響,見證傳統與現代共舞的東方智慧。當非遺技藝跨越時空、連接山海,中華文化的故事,正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