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人為南水北調工程三度遷徙
來源:人民日報 2011-08-28 編輯:黃水來
講奉獻:故土難離,鄉情難分,移民“舍小家為國家” 21日,香花鎮楊河村細雨濛濛,移民程光芬心情沉重,一大早,她深一腳淺一腳,踩著泥濘的小路和鄉親們告別。 “過一會就上車了,不知啥時能再回來。” “走好!”“到了打個電話!”鄰居們忍不住落淚了。 程光芬說,最牽掛的是老母親,原來相隔只有2里地,“平時,做了好吃的,都給端一碗送去,可咱總不能為了自家,讓國家調不成水吧?” 不遠的山坡上響起一陣陣鞭炮聲。一縷縷的青煙下,村民趙文奇一家老少跪在祖墳前哭聲一片。“俺們走了,今后不能再來照看你們了,就請原諒不孝的子孫吧……” 故土難離,鄉情難分。8月16日,姬康全家十多口人,全部搬遷到許昌縣。臨行前,姬康用塑料壺裝了滿滿一壺丹江水。“我要把這壺水帶到新家,想家的時候就讓家人嘗一嘗。” “茅草屋,土坯房,羊腸路,崖上晃”、“一代移,幾代窮”,辛酸無奈的民謠道出了淅川庫區人民半個多世紀的貧困與蒼涼。 “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南水北調不能讓移民越搬越窮,國家移民政策與地方扶持政策相結合,走開發移民之路。 “搬了一輩子家,哪一次也沒有這次好!”盛灣鎮移民王洪漢老人感慨地說:“我今年71歲,這輩子搬了三次家!但這一次,我沒想到能住上樓房!”1965年,為建設丹江口水庫,他家從平川后靠到山腳,住的是土坯房。11年后,水位上漲,他家又從山腳遷到山腰,蓋了磚土混合房,一住就是30多年。如今,全家搬到平原地區,住上了二層小樓。 早搬遷早發展。“移民村,配置高,小洋樓,笑聲飄。”馬蹬鎮移民杜書恒說:“你看,新村房子氣派,土地集中,收割機可以下田,能騰出更多的精力打工。新家致富路,肯定越走越寬闊!” 滔滔丹江,說不盡移民的心里話;隱隱青山,訴不完移民的故鄉情!回望漸漸遠離的村莊,移民們不停地揮手,作別祖輩居住的家園,作別魂牽夢縈的船歌帆影,這是怎樣的一種離別? 然而,為了國家大計,庫區兒女毅然“舍小家”,這就是可敬可愛的庫區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