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仍徘徊公立醫院改革門外
來源:新華網 2011-07-12 編輯:黃水來
眼看三年的醫改就要收尾,公立醫院改革還處于“摸著石頭”的階段,且河岸還遙不可及。 6月24日,在中國醫院院長高層論壇上,衛生部醫管司副司長孫陽坦言:“不少地區在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中遇到一些困難。尤其是在管理體制、治理機制和補償機制等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我們面臨著挑戰,進入了深水區。” 肇始于2010年3月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最初選定16個城市,后來又加上了北京以及各省市選擇的37個試點地區。孫陽透露,今年將繼續在試點區域開展改革摸索,力爭形成公立醫院改革的基本路子。 也就是說,衛生部今年仍計劃將試點停留在上述54個城市中,并不打算將公立醫院改革推向全國。目前也沒有一條可以借鑒的路線,把這項工作推向全國。新一輪醫改未能撼動公立醫院這一醫療頑疾的癥結。 在已經開展試點的區域,取得的改革成果也很難說令人滿意。 整合風行 各龍頭醫院承擔了總院長的職責,但卻派生出難以解決的財政投入問題 幾十個試點區域的公立醫院改革模式各異,但幾乎共有的一項舉措就是整合。 以太原市中心醫院為例,院長商廣喜介紹:“實施實業化管理以來,我們帶動了下級5家企業醫院和幾家縣醫院,中心醫院作為龍頭帶動下級醫院發展。” 這一衛生聯合體的思路最早始于上海,即建立以三級綜合性醫院為龍頭、整合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縱向區域醫療衛生聯合體。三甲醫院就此擴大自身服務范圍,調整下級醫院的資源,并向基層提供醫療服務支持。 在各地進行的改革中,雖叫法不同,但內涵均較為類似。如馬鞍山的“管辦分開、資源整合”、無錫的“醫療服務、資產經營委托管理責任制”等。各級醫院間能夠有效實行互動,破解了分級轉診的難題,基層醫院的力量得以充實,緩解三甲醫院的就診壓力。 這一改革形式上完成了“管辦分開”,衛生部門不再是各級醫院的“總院長”,實質上各龍頭醫院承擔了總院長的職責。但卻派生出難以解決的財政投入問題。 基層醫療機構普遍投入較為薄弱。浙江東陽縣人民醫院院長應爭先介紹:“大家都以為浙江是很富的地方,但我們一年獲得的政府撥款只有25萬元。”同樣,鄭州市一家區級醫院院長透露:“這一級別的醫院,一年財政撥款只有10萬元,連交水電費都不夠。” 不過在整合之后,各級醫院就能夠享受到三甲醫院級別的“照顧”。太原市實施“百院興醫”工程以來,市政府已經投入5000萬元基建資金,用于太原市中心醫院建設,并為信息化平臺的搭建投入2000萬元。作為各地打造的醫療龍頭,政府對這些醫院的投入與基層醫院相比,簡直無法同日而語。 這一思路頗似十幾年前的國有企業改革,當時的抓大放小政策扶持起了一大批有實力的大型國有企業,也活躍了市場經濟環境。但在公立醫院改革中,大型醫院的日益強盛背后,基層醫療市場卻并沒有得到放大,反而空間還在萎縮。 上述鄭州市區級醫院也整合了下級四家醫院,并對其業務和人員進行了調整,發揮其各自優勢。但由于其本身區位問題,業務開展較為艱難。該院院長表示:“我周圍一公里半徑之內有7家省市級的三甲醫院。在國家政策中,對于縣醫院有明確的支持,但沒有對城市區以下基層醫院的扶持,現在我還是樂觀不起來。” 北京大學教授孫東東明確表示:“大醫院是很能掙錢的,不需要政府給多少錢。基層才是公共衛生的主戰場,是最能體現公益性的地方。”但如今的改革方向,令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