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5日報道 本網記者 闕燕芳 崩崗區變成“聚寶盆” 走進安溪縣洋坑崩崗侵蝕綜合治理區,只見山坡綠樹成蔭,一片綠意繁榮。身在其中,很難想象,這里曾經千溝萬壑、滿目瘡痍。 由于自然、歷史和人為因素等影響,安溪是全省五個一類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縣之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一度達到813.67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6.61%。 崩崗危害巨大,治理刻不容緩。近年來,安溪縣根據不同崩崗類型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在治理的過程中,安溪縣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縣域大生態、茶產業發展、工業園區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化害為利,將水土流失這一“生態潰瘍”變成了工業區、水土保持生態區、生態休閑區、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的模式。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使崩崗治理漸入佳境。 如今,安溪縣走出一條崩崗治理與經濟發展相融合之路,不僅讓山野披綠,更讓崩崗荒地成為富民沃土,昔日荒廢的崩崗群已變成另外一番模樣。 “母親河”換上靚麗新裝 永春縣古稱“桃源”,桃溪是永春的“母親河”。然而,在過去,桃溪臨岸耕地破壞,水土流失,水質變渾……桃溪生態環境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2011年9月,永春縣委、縣政府作出實施桃溪流域綜合治理的決策部署,提出“安全水利、生態水利、民生水利、景觀水利”的全新理念。治理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結合水利防洪防枯、污染治理、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景觀園林、市政道路橋梁五大工程,將桃溪打造成永春的生態景觀走廊,成為永春人民的品質生活區和縣城東部門戶展示區。 兩年多過去了,桃溪流域綜合整治已近尾聲,水土流失通過造林綠化、封山育林、水利工程堤防等方式得到有效控制,現在的桃溪流域、青山綠水重現,成為群眾安居樂業最和諧最幸福的底色。 “水土治理”建設生態家園 近年來,泉州水土治理的力度不斷加大,泉州市通過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現有水土保持設施每年可減少102萬噸水土流失率由34.3%下降至14.45%,森林覆蓋率由34.8%提高到58.7%,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據泉州市水利局相關人員介紹,下一階段,泉州市將按照生態市建設要求,以晉江、洛陽江上游為重點,因地制宜,統籌施策,把水土流失治理與中小河流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水生態文明建設等結合起來,扎實推進泉州文明建設。 |
相關閱讀:
- [ 08-13]長汀法院:生態司法“三三制”服務水土流失治理
- [ 06-03]銀杏水鄉長汀南坑村:昔日水土流失重災區 今朝游客如織
- [ 05-07]德化投資千萬元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
- [ 04-29]福建省首家水保生態建設公司的運營模式觀察
- [ 03-19]寧化縣淮土石壁兩鄉鎮從源頭上治理水土流失
- [ 02-09]福建治理水土流失 “灰姑娘”要變“綠富美”
- [ 07-23]福建師大科研團隊來寧化開展水土流失科研工作
- [ 06-18]拯救茶園水土流失 空心磚是“主力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