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整改復耕淪為數字游戲
2025-04-25 09:52:23? ?來源:廣西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前不久,貴州省赤水市多位村民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熱線反映,該市從2023年開始推進竹林流出耕地恢復整改工作,但目前有不少整改地塊將竹林砍掉后卻撂荒閑置,整改復耕流于形式。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整改復耕本是為了恢復耕地用于糧食種植,防止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對守牢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然而,砍了竹林卻荒了耕地的整改,讓整改復耕淪為形式主義“秀場”,實屬本末倒置,其危害不容小覷。 形式主義害死人。從部分地方為完成指標搞一刀切的“應付式”整改,到虛報復耕面積、偽造整改前后對比圖,應付上級檢查的“數據造假”式整改,再到復耕后土地撂荒……重形式輕實效的所謂整改,不僅浪費財政資金,損害農民利益,更削弱政府公信力,透支群眾信任,違背了整改復耕的初衷,拉響了監管的警報。 整改復耕流于形式背后,更折射出多重治理困境:一是考核機制偏差,部分地方將復耕面積、進度作為唯一指標,忽視基層實際實效和群眾的真正訴求;二是基層壓力傳導失衡,上級任務層層加碼,但技術指導、資金保障不足,導致基層出現“應付式”整改,三是缺乏有效的監督問責機制,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未能與實地核查高效結合,讓數字游戲有了可乘之機。 歸根結底,是少數干部的政績觀出現偏差,部分干部為追求短期“顯績”,而忽視耕地保護的長期戰略意義。 整改復耕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容不得半點虛招。既要優化考核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強化基層賦能,減少單純數據指標;又要創新監管手段,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與群眾監督相結合,構建監管的“天羅地網”。既要抓住關鍵少數,將耕地保護納入黨政同責考核,對弄虛作假行為實行“終身追責”;又要建立耕地保護長效機制,通過土地流轉、社會化服務等方式提升復耕土地效益。 唯有摒棄“數字達標”的思維慣性,以“零容忍”態度亮劍,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讓農民真正受益,才能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端牢中國飯碗筑牢堅實根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