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課堂禁手機引爭議,到底在爭什么
2025-04-21 10:29:34?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作者:卓如 日前,西北政法大學多名學生向媒體反映,學校推行學生學風建設行動,其中有建立“無手機示范課堂”“手機入袋”等措施,部分學院還存在強制學生上課上交手機等情況。 對此,校方回應稱,部分反映者的表述不實,目前學校并沒有強制要求學生上課前上交手機,也沒有對學生上課時拍攝教學PPT有所限制。不過,從一些學院將手機入袋與綜合素質測評掛鉤,違規者還可能面臨通報批評等情況來看,所謂的“自愿”顯然是大打折扣的自愿,多少有借“自愿”之名,行強制之實的味道。 高校學風建設無可厚非。人才培養是高校的第一職責,而課堂是學校育人的第一陣地,是人才培養最關鍵、最核心、最重要的環節。加強學風建設,引導學生回歸課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的本分和職責。當下,一些大學課堂,學生抬頭率低,學生埋頭玩手機的情況比較普遍。如果高校管理者對此視而不見、放任自流,那不僅僅是對學生不負責任,也是自身職責的失守。我們看到,很多高校都推出了相關舉措,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于提升學生自律水平,避免受到手機的干擾,增強師生互動,提高課堂質量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加強學風建設和課堂手機管理的方向雖正確,實施方式卻存在諸多值得商榷之處。在數字化時代,課堂形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各種新技術在課堂中得到廣泛應用。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設備不再僅僅是休閑娛樂的“玩具”,更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獲取海量信息、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重要工具。以當下常見的教學場景為例,教師授課大多依賴PPT,講解速度較快,若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課堂,學生筆記速度往往難以跟上教師展示PPT的節奏,很可能導致學生無法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影響學習效果。因此,一味禁止使用電子設備,試圖回歸傳統課堂模式,顯然已經不合時宜,是對教育發展趨勢的背離。 更為關鍵的是,課堂質量才是吸引學生回歸課堂的核心要素。在數字化時代,信息獲取渠道豐富多元,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在浩瀚的網絡信息面前,不過是滄海一粟。倘若教師教學投入不足,教學內容多年一成不變,教學方式陳舊僵化,只是照本宣科地朗讀教材、機械地念PPT,這樣的課堂必然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知識學習需求,難以吸引學生專注聽講,更別說實現良好的課堂互動。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學生不玩手機,也不會真正投入學習中。 反之,如果課堂內容充實、干貨滿滿,教師教學藝術精湛,能夠以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方式授課,那么即便學生手中拿著手機,也會全神貫注,不舍得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瞬間。由此可見,打造更多高質量的“金課”,淘汰內容空洞、質量低下的“水課”,大力改進教風,是加強學風建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沒有良好的教風作為支撐,就難以形成優良的學風。 從“出勤率”“前排率”“抬頭率”,到“禁止出游”“禁止掛床簾”,高校對大學生的管理呈現出日益嚴格、細化的趨勢。這也引發了關于“大學高中化” 的爭議。如今的“00 后”“05 后”大學生,自我意識更強,思想觀念更加多元,追求個性與自由。而部分高校的管理思路和方式卻顯得生硬、僵化,未能充分考慮到新生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矛盾的產生也就不可避免。在尊重新生代大學生個性和特點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成長成才,高校需要花費更多心思,積極探索創新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學方法。 比如,在課堂手機管理方面,少一些強制和“一刀切”。可以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通過學生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意見,也可以與教師共同制定合理的使用規則。時代在變,教育在變,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與需求,在管理與創新中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實現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卓如)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