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化瑰寶無懼時光“淘洗”
2025-04-18 10:00:48? ?來源:湖南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4月16日,歷時40余年創作的青海“千米唐卡”《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上下卷正式合體。這幅全長1028米的巨制,由430余位畫師傾力完成,被譽為藏族文化的“百科全圖”。從神奇傳說到茶馬古道,從宗教哲學到世俗生活,這幅唐卡以細膩筆觸,將雪域高原的歷史鋪陳于世人眼前。 “千米唐卡”的誕生堪稱一場文化苦旅。主創宗者拉杰從一頭青絲到白發叢生,用半生光陰打磨一卷畫布;畫師們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將礦物顏料的色彩凝固成永恒。這種近乎執拗的堅守,與那些“三分鐘看完一部電影”“AI一鍵生成藝術”的浮躁風氣形成鮮明對比。當技術不斷壓縮時間成本時,總有一些人選擇用時間丈量文化厚度。 真正的文化瑰寶,從不怕時光“淘洗”。唐卡藝術的特殊魅力,恰恰在于其“反效率”的創作邏輯。一幅傳統唐卡需要歷經繃布、打磨、起稿、染色等30余道工序,顏料取自天然礦物,畫筆毫細如發絲。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傳統,本質上是對“人”的價值的確認,更宣告了“工匠精神”的不可替代性。 站在文化傳承的維度,“千米唐卡”合體恰逢其時。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選擇讓唐卡“活起來”——通過特展形式,讓靜態的畫卷,成為可感可知的文化課堂。正如故宮文創讓年輕人愛上文物,唐卡藝術也需要找到與當代對話的切口。 唐蕃古道上的駝鈴聲早已遠去,而“千米唐卡”以畫筆串聯起傳統與當代之間的新文化脈絡。它告訴我們:文化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一場事關代際接力的創造。這種執著,或許是抵御文化同質化的有力支撐點。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