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新思 文明寄深情
2025-04-07 09:23:10? ?來源: 湖南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曹茜茜 “無人機吊運祭品”“電動除草機開路”“GPS定位尋找太公位置”……今年清明節,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因為披荊斬棘的“硬核祭祖”方式登上熱搜。不少網友感嘆,“不愧是‘華南F3’,每年都有新花樣”。 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地形多丘陵、山地,植被茂盛、水域復雜。因此,每年祭掃都不得不跋山涉水,這也被當地年輕人稱為“一年一度的野外生存訓練”。如今,現代高科技設備頻頻登場,那些曾經需要翻山越嶺才能抵達的思念,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傳遞方式。這是“真愛可以抵萬難”的具象化,也是“科技改變生活”的真實寫照。 “華南F3”的祭祀看似“硬核”,實則還是“傳統派”。他們借科技的巧勁運祭品、尋太公,“一家老小去掃墓”“插香、上供、燒紙、磕頭、除雜草”的儀式感卻始終沒有改變。這也是網友們“反手就是一個贊”的原因。而另一邊,“賽博祭祖”“數字香燭”“VR掃墓”等新型祭掃方式不斷出現,很多人開始擔心“科技的融入是否會消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知乎上,就曾出現過“代掃墓產業化是清明文化‘歇菜’”的觀點對抗。 科技真能裝下我們的思念嗎?答案必然是肯定的。正如唐人拜掃食冷、宋人秋千林立、明人插柳戴柳,延續千年的傳統祭掃儀式是與時俱進的。帶有“Z世代”特點的緬懷方式,亦是年輕一代以創新形式堅守傳統習俗的生動體現。當年輕人戴著VR眼鏡做祭拜手勢、在元宇宙的世界里給祖先們上香,何嘗不是一種情感的交織?何嘗不是一份“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的豁達呢?拼搏開拓的父輩們,看著后輩們以自己的方式祭拜祖先,也會因后輩們的接續成長而倍感欣慰和自豪。 電影《尋夢環游記》中有句臺詞: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緬懷先人最重要的從來不是祭祀形式,而是那份讓人心頭一顫的牽掛。在每一年草長鶯飛的日子里,或是于VR世界點一束燭光,或是在山間野地上燒一捧紙錢,架構起的都是生命對話的載體,也是愛與思念永不落幕的見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