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豈是“砸”出來的?
2025-04-07 08:52:15?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據澎湃新聞報道,一學生近日在“問政四川”平臺反映,其所在學校的年級主任何某多次要求學生砸毀手機、手表等個人物品,其中包括這名學生的父母送給他的生日禮物。隨后,當地12345政府服務熱線受理中心回復稱:經核實,上述學生反映的情況屬實,經與學生及家長協商處理,涉事教師作了相應賠付。 依據這名學生的訴求,涉事教師進行了賠付,算是給這段“小插曲”畫上了句號。但該事件引發的討論并未就此打住?!斑^度懲戒還是情有可原?”“最怕說這是‘負責’”……翻翻媒體相關評論,質疑不少。毫無疑問,無論出于何種目的,為人師者粗暴要求學生砸毀個人物品非常不妥當。雖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定禁止學生攜帶電子產品進入教室的班規也是為了學生好,出于維護教學秩序、讓學生專注學習的好意,但老師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嗎? 平心而論,遇上學生無視班規,不僅攜帶電子產品,還在上課期間公然玩耍的情況,作為老師難免會生氣,尤其碰上屢教不改的“頑童”,更容易情緒失控。對于老師的難處,我們應該給予理解。但“初衷是好的”并不能抵消行為本身的傷害——砸毀財物之舉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孤例。不少地方都曾曝出過類似事件,每年碎于“鐵錘”之下的手機不知凡幾,甚至出現個別校方大張旗鼓“集中銷毀”的案例。問題的多發,恰恰表明了討論與反思的必要性。 讓學生砸手機、手表,這究竟是教育還是“反教育”?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不僅僅是教好書,更重要的是育好人。“砸”本身是一種粗暴且極端的解決方式,有失理性,突破尊重的底線,出現在校園、由師者主導,到底給學生傳遞了什么、打了什么“樣”,達成了怎樣的育人效果?校方和老師理應好好想想。更值得深究的是,為何這種教育方式被認為行之有效,甚至在多地出現?“我孩子要是偷摸帶手表、手機去學校玩,砸就對了”“砸得好,老師就該狠狠管束”……新聞評論區里的一些聲音,或許可以說明問題。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只要這樣的觀念和認同存在,那么,突破規則尺度的“雷霆手段”自然就還有市場。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