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網絡主播成“偷稅大戶”
2025-04-07 08:52:15?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曝光了多起偷逃稅款被處罰典型案件,并發布一組數據:2024年稅務部門對169名網絡主播開展稅務檢查,累計查補收入達8.99億元。(4月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 依法繳稅納稅,是所有公民的基本義務。近年來,直播電商展現了巨大的財富效應。網絡主播享受著巨大的流量紅利與經濟效益,本該對法律與規則有更多的敬畏之心,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然而,一些網絡主播或利令智昏、鋌而走險,或“無知者無畏”、心存僥幸,在繳稅納稅上動起了歪心思。這不僅是對法律的蔑視,更是對社會公平的挑釁,長此以往,難免加劇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典型案件無疑是一記警鐘——網絡絕非法外之地,偷稅漏稅終將付出代價! 加強監管,是為了給發展鋪好軌道。所謂“古器合尺度,法物應矩規”,只有在法度和規矩的框架之內,萬事萬物才有了規范發展的可能。這個道理,古今一致。直播經濟屬于新業態、新產業,稅收則牽涉社會公平、國家治理,加大監管力度、釋放懲治效應,都是為了督促其不斷完善、不斷規范,這既是行業發展所需,也是社會責任所在。 為此,相關部門不斷上強度、上力度,讓一批批“漏網之魚”浮出水面。但相較于傳統行業,直播帶貨在業務形態、盈利模式和交易方式上更為復雜,這就給監管增加了難度,給心存僥幸者留下了“空子”。比如,有人玩“陰陽合同”隱匿收入,有人虛構業務沖抵成本,有人用私賬轉移資金,有人用稅收洼地政策套利……彎彎繞、殼套殼、偷梁換柱、暗度陳倉,給稅收監管帶來了巨大挑戰。 管住“偷稅大戶”需要征管方式持續升級。比如,搭上數字化轉型“快車”,以多種技術手段圍堵所謂的門路,徹底打消其僥幸心理。當然,平臺也要壓實監管責任,督促協助主播依法依規辦理納稅申報。只有政府、平臺、企業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直播經濟才能“合尺度”“應矩規”,越走越長遠。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