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傳承關鍵在于心意真摯
2025-03-28 09:56:15? ?來源:湖南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清明節將至,各地迎來集中祭掃高峰期。不能到現場祭奠逝去的親友,成為不少人的遺憾。近幾年,全國各地墓園紛紛推出“代客祭掃”便民服務,代替因特殊原因無法親自到場的委托人進行祭掃。在某網絡交易平臺,竟然衍生出“代客掃墓”這一新職業。在線上平臺,不少人將“代祭掃”發展成副業。 孝道傳承不在于形式完美,關鍵在于心意真摯。蘇軾“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悵惘,杜甫“寒食江村路,風花高下飛”的追思……無不證明情感濃度與物理距離無關。在倡導文明祭祀的今天,與其花費500元購買形式化的代掃服務,不如在異鄉靜心追憶,或通過整理家譜、書寫回憶錄、網上祭祀等更走心的方式傳承家族記憶。比如安徽阜陽市民曹雨用特別的方式寄托哀思——將父親生前創作的百余首詩詞和父母的生活點滴制作成“美篇”,讓思念在“云”端延續。事實上,這種“云祭掃”方式正被越來越多市民接受,鮮花祭祀、網絡追思等文明祭掃已蔚然成風。 對于清明祭掃這一中華文化傳統,我們需要在現代化進程中重構儀式價值。比如北京八寶山推出“云祭掃”平臺,倡導用戶上傳老照片、撰寫紀念文章,這種數字化的情感表達既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又保留了祭掃儀式的情感內核;又比如上海一些社區提倡舉行“家庭追思會”,通過分享先人故事、誦讀家訓等方式紀念逝者,在簡化祭掃儀式的同時又深化了文化傳承。 清明節的核心價值,在于喚醒家族記憶、傳承生命教育。當人們在代掃服務的便捷性面前猶豫不決時,不妨重溫《論語》“祭如在”的教誨——祭祀的關鍵在于心存敬慕,而非空講排場。守護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以創新方式延續儀式精神,而不是用商業化服務消解文化基因。畢竟,被“外包”的孝心永遠無法抵達心靈的彼岸。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