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中“打撈”歷史瑰寶
2025-03-26 09:24:56?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在田野中“打撈”歷史瑰寶(中國道路中國夢·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民間文獻是反映日常生活的史料,對于正史記載而言或許是“配角”,卻是我從事田野調查中不可割舍的“主角”。 民間文獻隱身于角落,將家庭故事、時代印記傾訴于無聲。長蘆鹽場舊址,一本泛黃的家譜從墻角翻出,其上依稀寫著“利民場灶戶張氏”,表明這家曾以煮鹽為業。河北滄州海興縣傅家莊村,村民從房梁暗格里捧出一麻袋舊物,其中有不少契約殘頁,字跡與鹽漬交融,有的蓋著“長蘆鹽運使司”的朱紅大印,有的記錄道光年間因鹽價暴跌引發的家族訴訟。記載的事不算大,但意義深遠。家族史是經濟史、時代史的濃縮,民間文獻是家族乃至民族的記憶碎片。一種責任感隨之而來:探尋,必須探尋。在田野中“打撈”散落的民間文獻,就是在填補正史的縫隙、感受歷史的脈動。 探尋,遠比想象中艱難。往往數次叩門,才換得只言片語。一次,我挨家挨戶叩門到傍晚,才有一位大爺從炕頭捧出半卷殘破的家譜。當“康熙二十五年分家文書”幾個字在暮色中顯現,他難掩哽咽:“這是我們家的根兒啊,祖祖輩輩清清楚楚!”我忽然意識到,民間文獻不僅是凡人史詩、史書注腳,也是歷史命脈、民族文脈。頃刻,寥寥幾字、重比千鈞。縱萬般苦,在所不辭。 正如人的記憶逐漸模糊,時代變遷也在侵蝕著記述。有一次,我們重返曾調研過的海興縣的一個村子,發現藏有契約的老宅人去樓空,空蕩蕩的房間讓希望落了空;河北滄州黃驊市狼洼村的趙氏族譜,是我們在廢品堆里“淘”到的寶藏;兩函十余冊的康熙年間抄本,因戰亂被藏進墻洞;泛黃的紙頁,清代舉人的批注猶在,而今孩子們卻將其涂鴉成卡通畫冊……在歷史車輪下,民間文獻耗損得僅剩斷句殘言。一次次經歷反復說明,“打撈”民間文獻,就是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戰,必須快馬加鞭、不落一隅。 搶救戰怎么打?在河北唐山灤南縣大賈莊村一場婚禮中,村民們得知我們所做之事,紛紛主動拿出家中的契約文書,供同學們收集拍照。校園中,當數字化掃描儀的藍光掠過契約的每個角落,“奄奄一息”的紙頁在躍動的像素中復蘇。年輕學子們利用現代化手段專注研究,是在用鼠標續寫傳統、用鍵盤傳承文明。搶救,離不開眾人拾柴,離不開數字賦能,離不開青年力量。如今,我們的團隊已建立民間歷史文獻數據庫,千余名青年學子加入田野調查,村民們熱情“獻寶”。在天津薊州區的課堂上,孩子們圍著復原的契書模型,爭先恐后辨認“典”“賣”“當”等古字。 歷史文化遺產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一冊冊民間文獻脫離危機,一段段失落記憶重新綻放,一扇扇歷史之門再次開啟,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便傳承下去。 五載光陰,穿梭60余縣、140余村……站在數字化平臺前,看著百萬頁文獻被永久保存,心中愈加篤定。這些看似零散的契約、族譜,終將匯成文明的星河,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于歷史中“拾荒”、為未來筑夢,拼湊民間記憶,守護民族精神的根與魂,這條路上,我們步履急促而堅定。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民間歷史文獻調查團指導教師,本報記者武少民采訪整理)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