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禮金 禮輕意重
2025-03-18 09:36:37? ?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新重慶-重慶日報評論員 臧博 在湖北宜昌趙家堰村,91歲的老黨員萬官鼎,用一場特殊的葬禮,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句號。生前,他反復叮囑子女,喪事從簡,禮金不能超過10元。這一要求,在他離世后得到了嚴格執行,禮金簿上,記下了參加吊唁的219戶親屬、鄉鄰的2190元禮金。 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本是人之常情,但不知從何時起,越來越多的名目、越來越高的“份子錢”,已成為許多人的沉重負擔,給個人和家庭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在廣大農村地區,人情來往的名目更多、頻率更高,這些“人情”伴著水漲船高的禮金,讓不少人有苦難言。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也指出了名目繁多的人情來往禮金“還不起”的問題。 一邊,是“還不起”的沉重人情債,另一邊,是葬禮的10元禮金,兩相對比,令人不勝唏噓。 從萬官鼎老人的個例說,10元禮金不稀奇。作為一名黨齡超過50年的老黨員,他一生勤儉節約,生前也多次說過喪事“不受禮”。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0元禮金堪稱留給子女的“最后一課”。在當地,大堰鄉以10元禮金為例,向全鄉發出移風易俗倡議,后續如何,值得關注。 從移風易俗的角度講,10元禮金帶給人更多思考。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到省市區縣,再到基層社區村鎮,移風易俗一提再提。尤其是對高額彩禮、禮金,各地都出臺了或軟或硬的各類呼吁、倡議甚至規定。如果各地能多一些10元禮金這樣的案例,移風易俗是否就能推廣得更快了呢?這,也值得跟進觀察。 10元禮金,成了一面鏡子,照出了一些地方和個人搞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的不堪。一些人收禮金,是為了面子,通過大操大辦讓人“看得起”;一些人收禮金,是為了利益,為的是把掏出去的禮金,通過辦酒“掙”回來;一些人收禮金,是為了隨大流,為的是不留話柄讓人說……紅白事與禮金風俗,也正是在如此這般的想法中變了味、走了樣。 陳規陋習,早晚都得打破。無論紅事還是白事,禮金都是心意的表達,10元禮金表達的感情,與百元、千元沒有區別。“一百兩百拿不出手,三百四百再往上走”式的攀比,恰是把人情經給念歪了。 萬官鼎老人走了,他臨別時“莫收厚禮”的叮囑與10元禮金的葬禮,還在讓更多人討論、反思。希望這樣的例子,能普遍起來,成為一股強勁的文明新風,吹向社會角落。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