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
2024-11-12 09:52:1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人民網評: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 守護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念茲在茲。近日在湖北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指出“要繼續加強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護水平,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后人,激勵人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聽取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強調“要在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上擔當使命”。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向公眾開放,生動呈現商文明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北京昌平,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矗立燕山腳下,古老典籍在此“藏之名山、傳之后世”……廣袤神州大地,山川錦繡、人文燦爛,構成了遼闊的文化版圖。我國共有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價值不可估量,意義非同一般。 保護好是第一位的。千方百計呵護好、珍惜好祖先們留下來的瑰寶,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是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的必然要求。比如,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必須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再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讓城市建筑更好地體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 文化是流淌的活水。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要呵護好、弘揚好,還要發展好、利用好。近年來,從舞臺佳作到熱門展覽,從文創周邊到惠民工程,越來越多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推陳出新,融民族性與時代性于一體,融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于一體,讓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綻放時代芳華,繪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圖景。 文明之光照亮復興征程。中國式現代化激蕩著中華文明這條川流不息的長河奔騰向前。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奮進新征程,我們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讓優秀文物世代相傳。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文化再度享譽世界。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文化長河必將澎湃激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