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開發考驗守護智慧
2024-11-11 10:18:0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作為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傳統村落見證著地域變遷,蘊含濃厚鄉愁與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要求“加強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傳承利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價值最豐富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為文旅融合創新提供了大量優質資源。近些年,不少傳統村落走紅出圈,既為游客帶來新鮮的民俗文化體驗,也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 然而,個別地方放著大好文化資源不用,盲目拆古建新,一窩蜂地建設小吃一條街,把傳統村落搞得“千村一面”,偏離了保護傳承的應有之義。有的地方片面看重文化符號,比如認為建了馬頭墻就是徽派建筑,致使“假風貌”泛濫;有的地方商業植入過于生硬,售賣的商品與本地缺乏關聯,弄丟了自身的獨特魅力。 過度商業化、同質化,讓“文化”成了噱頭,折射出開發者急功近利的心態。這種做法看似降低了開發難度,實則是對傳統村落文化資源的極大浪費與傷害,也很難帶給游客良好體驗,不利于形成口碑。 守護好、發展好傳統村落,還是應注重系統規劃,多些善于發現的眼光。在制定保護利用方案時,不僅要將傳統建筑、文化遺跡納入其中,也應涵蓋自然山水、田園風光、民俗民風等,增強規劃的整體性。注重集結各方智慧,特別要重視當地居民意見,避免與當地文化、居民生活脫節。 深挖傳統村落資源不必過分追求“大而全”“新奇特”。有時一棵古樹、一個街角,就可能蘊藏著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值得做細做精做深。與其陷入打造景區景點、創造經濟效益的單一模式,不妨轉變思路,把“小而美”的特色做成吸睛也吸金的IP,于細微處守護鄉土文化的根與魂。(原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