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最美野長城被砂漿抹平,700年歷史的國寶面目全非”的帖子引起關注。有700年歷史的國家級文保單位、位于遼寧綏中、被譽為“最美野長城”的小河口長城的一段城墻與地面被灰色路面覆蓋,被網友戲稱是把“長城”修成了“水泥路”。 在《長城保護條例》頒布10周年的時候,出現這樣的新聞,不能不令人唏噓感嘆。對于這個兩千余歲的文化遺存,多數人的印象還停留在蜿蜒盤旋于崇山峻嶺之間的長城風景畫上,停留在“長城承載了中華民族記憶、象征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口號上,而對長城的真實狀況知之甚少,對于如何保護更是存在不少誤區。 作為一個異常復雜、非常巨大的線性文化遺產,長城保護牽涉多省多地,實際狀況更是紛繁錯綜。人們熟知的山海關、八達嶺等長城不足明長城總長度的3%,絕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偏遠地區的“野長城”。常年風吹日曬,保護狀況堪憂。一般人想不到,10多年前,長城就已登上了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名單。萬里長城正在“變短”。 近年來,城磚被盜、販賣現象時有發生,加之野長城旅游熱,人為破壞正在成為長城保護越來越大的威脅。而此次的不當修繕,也正成為長城保護的新“敵人”。 當地文保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認為,小河口長城的整個修繕過程合理合法,工藝沒有問題,但也承認“修得不好看”。關于長城的修繕,其實業內也一直存在著爭議,到底什么是長城的原狀?是原樣保持還是“整舊如舊”?此外,在長城修繕上,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施工單位的資質也尚待進一步嚴格,對修繕中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加強監管。這就需要在長城保護上,有更詳實的全面體檢和調研,并及時制定修復與維護的具體實施方案。在整體上,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和監管措施,在局部上,加以分門別類區分,根據不同的情況實施對應的方案。最起碼,別讓長城修繕變成“破壞性保護”。 在今年的長城公開課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特別向孩子們提到,長城保護重在維護原貌,不根據各處長城的特點進行的重修都不可取。國家文物局最新回應也表示,針對社會關注的長城保護維修中存在的理念、技術和管理等問題,2014年已印發《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指導意見》,2015年組織專業機構進一步開展長城保護維修分類管理、標準規范制定等研究,2016年8月正式啟動相關標準規范制定工作,將力爭及早出臺。 這些年,“長城遭破壞”的新聞間或曝光。雖總能引起一時熱議與關注,但并沒能改變長城保護的尷尬現狀。是時候,走出舊有的粗放式保護,用更精準更規范更細化的方式,來呵護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