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也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詞,備受社會關注。 工匠精神,古今中外皆有。提到工匠精神,不少人很快會聯想到瑞士的鐘表、德國的汽車。中國同樣也有著悠久的“匠文化”傳統,留下了都江堰、故宮等享譽中外的作品。 何為工匠精神?有企業家曾形象地將之形容為“一針捅破天”的決心,即在行業細分領域做到國內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往小里說,工匠精神體現的是生產者在技藝和工藝流程上的精益求精,將產品打造成精致的藝術品,而不僅是商品;從大處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鉆勁背后則是對事業和人生的敬畏之心。 為何再提工匠精神?眾所周知,當前國內產品競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低價、低質,不僅難以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不利于行業進步和技術創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品質和個性表達的追求已成為大眾消費的重要趨勢。這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機會。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系列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出臺,不少人走上了互聯網創業的道路,諸如“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平臺也在蓬勃發展。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好的苗頭,創業過程中急功近利者有之,對實體產業認識不足者有之,只玩概念不做實實在在創新的亦有之。 《中國制造2025》已開始實施,從制造大國發展成制造強國,企業是生產主體,產品和技術創新是關鍵一環。“雙創”時代更加需要工匠精神,青年創客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真正做出匠心獨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政府層面也應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建立更多創新試錯機制,讓敢于創新者創得起新。 《尚書·大禹謨》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工匠精神本質上就是古人所說的“精一”哲學。實際上,不光產品和技術創新需要工匠精神,社會的行穩致遠同樣也需要多一點踏實專注的“匠氣”。 (新華社記者余賢紅)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