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放大公務員跳槽的“熱效應”
2015-11-23 08:17:1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歷年來規模最大的浙商招聘活動日前在滬舉行。記者在招聘活動中了解到,不但上海高校畢業生每年去浙江打工的人數在增多,而且公務員加盟浙商的人數也有增無減。記者了解后發現,除了希望求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外,公務員薪酬低也是個主要原因。(11月22日《新聞晨報》) “跳槽熱”也好,“離職潮”也罷,公務員熱浪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被離職已然不是新鮮事。從大大小小的招聘會到一出又一出的個體案例,其中總能找尋到公務員轉身離去的身影,也順水推舟地得出“跳槽熱”或“離職潮”的名不副實結論。就拿新聞提及的浙商招聘活動來說,所謂的公務員加盟浙商人數有增無減,實際更為精準的表達是了解情況、探聽虛實,果真不是“騎驢找馬”者有幾人歟? 換句話說,從一場招聘會看公務員的去留本就不具備可信性和可行性。從招聘現場來看,既然多數以打探信息為主,那么一方面,未離職公務人員實難再次和企業簽約成為其員工,遑論加盟。另一方面,即便公務人員已經去職,加盟企業人數有增無減的情況也不是從現場一一清點得出的。說這些,無非是想表達一個意,動轍以公務員跳槽的冷熱來攫取公眾關注,既是對公務群體的臆斷,也是對公眾的不負責。 表面上看,招聘會上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公務人員,似乎看到了公職人員離職的序曲,免不了一番渲染與加工。實際上,不過是“老瓶裝舊酒”,所謂的數據依然是年初某平臺發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動分析報告》,政府、公共事業等行業的跨行業跳槽人數比去年同期上漲34%,于是,這又是新一波公務“跳槽熱”。類似這樣的“跳槽熱”,從年初熱到年底,直到今天,在不少媒體的眼中也還是“或開啟”。所以有一個問題是引人深思的,誰都拿捏不準的“跳槽熱”、“離職潮”到底是如何熱浪席卷、潮來潮去的? 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話,除卻公眾對公務員群體的集體關注外,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信息傳播利用了大眾的熱情,搭上群眾對公務員“跳槽熱”關注的順風車,自我推銷自我營銷。假如公務員跳槽果真熱火朝天,媒體的報道實際上是在傳達一種事實,以利公眾知情。但倘若三三兩兩地離職都成了潮流,那這樣的潮流之下必然有暗流涌動。這是值得警惕和警醒的。 遵循已有的共識,公務員離職過程實際上也是動態的調整過程和多元的選擇方式,與企業間離職也并非涇渭分明。如果把離職歸咎于形勢與待遇,離去倒也是對公眾的負責。當然,既不必苛責為個人理想與價值遠去的公職人員,也不必放大公務員跳槽的“熱效應”。公務員跳槽到底會不會熱,一方面是宏觀政策趨向左右,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個體公務人員價值取向影響。所謂的離職兩要素,“薪”與“心”的問題同樣因人而異,即便薪不足高,如果心有所屬心有所歸,駐足于一份工作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當然,需要冷眼觀睹的是,一方面,一個過于穩定的體系往往會固步自封,難求發展,如果離職的公務人員能夠成為攪動環境的鯰魚,那倒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相較于全國700多萬的公務員而言,1萬余公務員實在算不上大比例、高熱度,但衍生出“跳槽熱”、“離職潮”的話題,大規模的企業間員工辭職遷徙卻難與之匹敵。于此而言,建構公務員職業與其他職業的均質化、平等化,仍然是任重道遠。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