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被擺攤”折射社區教育不足
2015-10-26 17:01:50?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打工媽媽彭樂,夫妻倆忙打工,要求孩子邊擺攤邊做作業。她說,主要是為了鍛煉孩子們社交能力,而對于他們獨自在外存在的風險和時常迷路的情況,表示并不知情。她認為,三個孩子都很聰明,知道回家的公交路線,因此自己一直比較放心。(2015年10月26日《東南快報》) 來自農村的三個未成年的孩子,由于父母打工忙,被媽媽要求去街上擺攤。我的態度是否定的。一者,沒有家長監護下,其安全隱患不言而喻,二者,但在沒有引導者正確引導之下的所謂“社交能力培養”,是不恰當的,盡管孩子的媽媽有這個意識。即使城管部門進行有效干預,使孩子們免于被擺攤,根本問題并未解決。這個問題的根子在于,城市對打工者子女提供的社區教育服務不足。 許許多多打工者,帶著子女進城謀生,在辛苦奔波勞作的同時,孩子們的課余教育和課余生活被逼到了墻角。受限于工作時間、工作性質與自身知識水平,孩子們的課業輔導、課余教育的內容和質量總體不高。有調查顯示,超過40%的孩子表示父母從來不給他們講故事,還有超過50%的孩子表示父母很少給他們講故事,不到25%的家長能經常輔導孩子的學習。 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在教育的意義上講,不少幾陷于“白板”。重慶公益機構綠葉義工進行的“打工子弟社會融入項目需求調查”顯示,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孩子占25.62%,“放羊式”“散養”成為這一部分孩子的課余和假期的主要生活內容。“擺攤式”勞動,就是其中一個更為獨特的類型。顯然,對于打工者子女來說,家庭和學校很難承擔這項任務。 補上孩子們課余生活的短板,亟需社區教育支持。與學校教育不同的是,社區教育多元化的活動模式,能夠適合不同年齡與不同需求和興趣的孩子需求。在社區教育這樣一個空間內,以遵循尊重孩子、激發孩子潛能的理念,以靈活彈性的開放時間,能夠滿足孩子要完成作業、幫忙家務、照看弟妹等需求。但我國社區教育與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社區教育相比,無論是發展速度、質量,還是發展規模、成熟程度等都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先補上社區教育短板,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類似少兒“被擺攤”的無奈。 城市生活較農村生活,無疑更多姿多彩。2011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0年,農村隨遷子女已經增長到3609萬。有超過50%的孩子明確表示喜歡在城市生活。問題是,喜歡歸喜歡,如何真正讓這些孩子們融入城市,獲得象城市孩子們那樣平等而有尊嚴的教育和生活,值得深思,更需要用行動去兌現。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