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被貸款”,貓膩在哪里?
2015-07-13 15:36:05?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的很多農民發現,自己竟然莫名其妙背上了貸款且逾期未還,貸款銀行是天鎮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天鎮縣信用聯社)。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因為擔心自己遭遇同樣的事情,紛紛到當地人民銀行排隊查詢。(7月13日《京華時報》) 農民排隊查詢,甚至把當地人行本年度的個人信用報告查詢預約號搶空,查詢的盛況如此空前,恐怕還有賴于已經從實的傳言和細節:2014年底,當地傳出有人到當地農村信用社貸款,結果被信用社告知其名下已有貸款,且逾期未還,已被列入信用黑名單,還面臨被追還貸款的境地。此事傳出后,不少人到信用社查自己是否也被冒名貸款,結果發現“被貸款”的人還真不少。 既然“被貸款”大有人在,農民們難免擔心自己成為其中不幸的一員,在未確認自己未“被貸款”之前,怕只能提心吊膽地挨日子了。更為讓人擔憂的是,一些人因為聽說銀行追款時可能會直接劃走自己其他銀行賬號中的錢,直接來個釜底抽薪,不再把錢存銀行。失序源自不信任,如果不把“被貸款”的真相亮出來,受傷的恐怕不只是背負貸款的農民們了。 讓那些自稱“沒文化,不會上網”的農民來維護自己的征信記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仍舊有不少理念鴻溝需要逾越。征信記錄之于農民,作用何在,價值何在,不少農村人不甚了然,但誰都清楚的是,“被貸款”意味著權利被侵害,需要站出討說法,謀求改變。不過,剖析當地在事個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隱隱約約地藏著不少待解的貓膩。 其一,早在2014年底,“被貸款”事件已經被揭開面紗,在未及早梳理線索、查明真相、尋求解決的路徑下,終究在半年以后集聚爆發。銀行如今在手忙腳亂之際,應該反思當初是把苗頭當作了個例,還是里應外合心里有底?如此高額的款項究竟是如何貸出來的,公眾包括農民們需要答案。按照規定,銀行貸款有嚴格的程序,不管是貸前、貸時還是貸后管理,貸款主體應該是最為基本的要素。作為銀行,倘若連錢借向何方尚理不清,這貸款該如何收回? 其二,零星的細節疑點重重。一方面,當地信用社大門緊閉,辦公電話無人接聽。主管部門對信用社主任被免保持緘默,不公開、不表態,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另外一方面,農民跑斷腿找不到申訴的部門,尋不見作主的政府。警方“得靠聯社自查”的結論讓農民泄氣,而50多名農民前來報案的事實卻不可回避,眾人同案恐怕不該由一個“自查”來搪塞吧? 面對農民,當地政府恐怕該拿出些“真刀實槍”的舉措,回應百姓關切,挖一挖事情的根源,倘若一味地閉口不談、保持緘默,只能是透支公信,得不償失。而那些掩藏在真相背后的貓膩,也該見見光了,因為農民的權益同樣值得珍愛與憐惜。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