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能讓社區健身器材成“無娘的孩子”
2015-03-23 07:17:05?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廣西南寧一位老人在小區健身時,不慎從損壞的健身器材上摔下,導致右腳踝骨折。其實不僅在南寧,在城市一些社區,健身器材“超期服役”,銹跡斑斑、“缺胳膊少腿”也是常事。既成了傷人利器,也造成了公共資源的大量浪費。(3月22日 央廣網) 在市民健身問題上,近年來可謂矛盾頻發。最典型的莫過于廣場舞擾民問題,要說根源,公共健身空間不足自然首當其沖。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10萬人的運動場地數量只有65.8個,而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都在200個以上,目前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為1.2平方米。而在全民健身需求日益強烈的當下,與公共設施的現實短板對撞必將愈加凸顯。 解決這個矛盾,主流的看法,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尤其在資金和規劃上,要優先保證“身邊的文體館”建設,能讓市民找到一個離家近、設施全、開放時間長的公共空間。但大量社區健身器材“缺胳膊少腿”或“閑著沒事干”,也讓我們看到了緩解這一矛盾的另一種可能。然而這種“可能”很多時候卻被人為地變成了“不可能”。投入時“大手筆”,年久失修后無人理,驚人的公帑浪費讓人心疼。 正如有關方面的解釋,公共社區的健身器材確實遵循“誰建設誰負責”原則。但現實之中,大量的無物管小區,老舊小區,早已與開發商不再存在經濟瓜葛,因而,這個“原則”,其實早就被架空。對這個娘胎里帶出來的病,需要我們正視和補救,而不是死抱住不放。何況,即便要開發商出資維修,牽頭敦促也是相關部門的責任,社區健身器材并非“無娘的孩子”。將分內事無原則地推給業主,這就不是簡單的缺乏資金的問題,而是實實在在的服務理念欠缺問題,投射出的是政府管理的盲區和誤區。 在一個節約型社會里,一切浪費都是可恥的。面對公共體育設施的現實短板,再建是一方面,如何盤活現有的公共資源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這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公共社會的責任。當校園操場的大門“呯呯”地向社會公眾打開的時候,我們卻任由身邊大量公共健身設施白白被閑置浪費,乃至“另辟蹊徑”,不惜花費大資金建設體育公園、豪華體育館等,這是值得反思的。 所以,要杜絕社區健身器材的浪費,實現公共資源效益最大化,有必要出臺一個具體的實施補救方案,明確政府部門、街道社區和小區各方責任,制定詳細的管理制度約束各方。比如人手問題,可由街道招募志愿者協助管理;比如經費問題,則由物業維修基金或者由各級財政落實到位。一切民生問題,都需要主動作為的態度。如果能多些積極的主意,少些抱怨叫屈,或許就能皆大歡喜。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