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晚,有網友爆料稱,“近日,聽聞西藏墨脫縣向導說,有打獵人在該縣雅魯藏布大峽谷核心區布下大量鋼絲套,獵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鶴和西藏自治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豹貓”。昨日下午,國家林業局官方微博回應稱“正在嚴查中!”昨晚,墨脫縣林業局局長兼森林公安局局長旦增表示,已接到上級部門指示要求核查此事,目前已介入調查,查實后將根據國家相關法律進行處理。(11月23日《東南快報》) 這樣的顯擺與炫耀,最后的結果,恐怕也是印證了“不作死而不會死”。然而一個問題是,假若沒有顯擺與“自我暴露”,那么獵殺野生動物的問題恐怕遠比想象中的嚴重?;突头珊鸵延邢壤?,依然無以形成震懾效應,如此看來,“獵殺式顯擺”之下,是“知者也無畏”的動物保護之殤。 這種顯擺跟日常式的炫耀并無兩樣。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是,有人以吃了山珍海味和奇禽異獸為榮,并堂而皇之的公之于微博等私人空間,接受別人的贊嘆與喝彩。是的,正是這種需求式的顯擺,一種全民式的炫耀和集體式的虛榮,才使得我們被冠以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也使得我們的消費需求往往背離了正常的情與法的界限,并嘲諷人家固守規則的“死板與僵化”。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必須正視的是,我們正在成為野生動物的強大消費力量,也正成為野生動物最大的傷害者。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是野生動物的一個終極消費周轉市場,野生動物不僅被用來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也被開發成藝術品原料、皮毛等商品。 保護野生動物源于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必須基于“人人喊打”環境的形成與營造。不可否認,“獵殺式顯擺”是對野生動物保護不力的寫照,也是法律不彰的旁證,然而必須看到執法正面臨著“法現責眾”的困局,由需求到供給以體系性的存在,如同“中國式過馬路”一樣,執法者面臨著“選擇性尷尬”。當法律因為執行而打折,那么其所處的環境就值得檢視與解析。 |
相關閱讀:
- [ 12-10]警惕另一場無聲無息的“候鳥獵殺”
- [ 03-05]獵殺動物比活熊取膽汁更殘忍
- [ 08-05]瓜農被當野豬獵殺 是“偶然”嗎?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