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監督的法律和道德邊界 但這次某周刊的提前高調劇透,“周一見”對3位當事人的心理煎熬,也引起了一些網友的質疑。 @打開氧氣罩的巴斯光年:媒體讓這個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你們有想過這樣做對文章他們三個誰好了?情愿讓他們自己低調的處理,也不想看見你們周刊大肆宣揚! @網眼八分齋:窮兇極惡的看熱鬧,心懷叵測的找隱私,不擇手段的搞個人,奔走相告的傳惡意!熱衷于別人的笑話,關注于他人的厄運,娛樂圈的炒作,竟超過馬航事件影響!悲莫大焉! 八分齋用語可能有些夸張,卻值得認真反思。《人民日報》曾撰文評王菲車輛被逼停事件:明星也是公民,采取強制方式拍攝新聞圖片,顯然逾越了采訪權的合理邊界,不僅有違職業道德,也在事實上給他人造成了傷害。更何況,在“圍追堵截”者中,有的還不具備采訪權。而截停行為,本身也有觸犯“危險駕駛”的嫌疑。這樣粗暴的做法,背后是盲目追求點擊率、收視率,是不合理的經濟利益在作祟。后來,該網站為“截停并過度拍攝”及審稿不嚴致歉。 英國一家法庭的陪審團判決:王妃戴安娜死于“非法致死行為”,應主要歸咎于司機亨利.保羅酒后駕車和媒體“狗仔隊”尾隨追逐。輿論曾對“帕帕拉茲”(Paparazzi)惡行給予猛烈抨擊。意大利語“帕帕拉茲”,在西方代指追蹤名人、偷拍名人隱私的記者。 中國政法大學一位教授在微信表示:公眾人物不同于普通百姓,他們在享受媒體追捧或宣傳的同時,理應受到媒體的監督,理應讓度部分隱私。但問題在于所涉隱私屬于哪個方面。媒體的傳播功能,應當包含教化的意義,應當遵守和維護公序良俗。現在有些“非主流”媒體為吸引眼球,專以獵奇情色和緋聞為能事,追求所謂轟動效應,格調低下。媒體本身是到了檢討自身的時候了,娛樂也絕不能無下限。你到底想給受眾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到底想引導受眾做什么? @女子葉小雅:監督公眾人物不是一天到晚追究明星的緋聞,這個公共人物更應該是官員、公權力。媒體應該監督公權力有沒有濫用,保護老百姓的利益,維護公平正義。 西方學者甚至斷言:“公民在保護自己的隱私權的過程中,有時將不可避免地要與勢力強大的大眾傳媒作斗爭。”要尊重輿論監督,也要警惕媒體霸權和媒體暴力。 對娛樂至死的社會心態說NO 社會轉型期,人們身歷和目睹了太多的不正當競爭和道德失范現象,變得躁動不安,憤懣中又夾雜著反叛和調侃的成分。特別是網絡帖文,經常具有某種娛樂至死的心態。這個周末網上熱傳這樣的帖子: 今年跟馬有關的,還真是流年不利啊:演員午馬去世了,馬航出事了,馬云余額寶遭圍剿,馬化騰股票亂跌,車王舒馬赫還沒蘇醒,哈利-波特里的馬爾福出柜了,馬英九、奧巴馬現在焦頭爛額,皇馬似乎木有戲了,馬伊俐讓全國人民期待周一上班!馬年別鬧。 公眾人物的婚戀出現狀況,經常引出是不是“相信愛情”的議論洶洶和情感波瀾。公眾人物作為當代的人格樣本,有利于公序良俗的反思,和道德心的培植。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無節制地“消費”遭遇曝光的公眾人物。人皆有不忍之心。盡管他們有這樣那樣嚴重的道德瑕疵,但公眾仍需要考慮其內心感受。 臺灣媒體非法偷拍曝光璩美鳳床第隱私后,當事人懇求:“如果你看過我的日記,如果你覽過我的身體,現在我只祈求你用一絲的悲憫,嘗試著來閱讀我的心。” 1935年女影星阮玲玉自殺后,有狗仔隊在她家門口垃圾箱里翻翻撿撿,企圖找出一些驚人的隱私內幕,好像也有斬獲。然而,當時的上海新聞界一致拒絕刊載,讓這位悲鳴“做人難,做名人難,做名女人更難”的才女平靜地離去。這表現了那個年代的“冒險家樂園”還沒有喪失基本的新聞倫理底線。 |
相關閱讀:
- [ 03-31]當隱私被互聯網改變
- [ 02-20]人肉搜索之下,誰來保護我們的隱私?
- [ 01-08]快遞實名制更要打響隱私保衛戰
- [ 01-08]快遞實名制先要保護隱私
- [ 12-11]“庭長開房門”暗藏隱私保護暗疾
- [ 11-15]“攝像頭時代”的安全與隱私
- [ 11-06]暴露隱私不該成為一種藝術
- [ 10-29]信用上網隱私須上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