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很多‘走出去’的演出就是自娛自樂,被人家當笑話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響樂團團長譚利華在政協文藝界別分組討論時直言不諱。據譚利華介紹,去年1至8月,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文化參贊共接待了133個來自中國的音樂團體,大部分都是到維也納金色大廳“鍍金”的,他們并不在乎有沒有人買票,有的團體“直接把一摞票往門房一放就走了”,甚至“搭上錢都沒人看”。譚利華發言后,海軍政治部文工團團長宋祖英表示,去金色大廳演出,她開了一個“壞頭”。 奧地利維也納的金色大廳一向被國人視為“藝術圣殿”,到那里“鍍金”成了許多中國藝人的夢想。如果真的有水準、受歡迎,去鍍鍍金倒也無妨,甚至不失為好事,可以增進中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宋祖英當年到金色大廳開演唱會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的“自我批評”更多是謙遜之辭。可是近年來,這股風潮越來越變味兒,一撥又一撥中國藝人蜂擁到金色大廳去,不僅沒能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反而鬧出一場接一場的笑話,淪為自娛自樂、自欺欺人的游戲。 實際上,通過近年來媒體的報道可知,維也納金色大廳并不是“藝術圣殿”,而只是一個供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切磋技藝、展示自我的場所,只要交付兩三萬歐元的場租費,任何人都可以在金色大廳彩排和演出,這就難怪8個月之內就有133個中國音樂團體在那里露臉。那么誰來觀看演出呢?一是靠演出團體之間相互捧場,你演的時候我當觀眾,我演的時候你當觀眾;二是靠使館和商會向當地華人免費贈票,但當地華人對此極度審美疲勞,據說連中餐館的廚師都“聽怕了”,不愿前來捧場…… 這無疑太搞笑、太諷刺了,金色大廳幾乎成了中國演員自娛自樂的“卡拉OK廳”。常聽一些文藝團體或藝人自豪地宣稱曾去金色大廳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引起了巨大轟動,產生了深遠影響,那叫一個天花亂墜,原來,他們只不過是去金色大廳唱了一次卡拉OK,還“被人家當笑話看”。想必,當老外笑納一筆筆場租費時,心里也在譏笑這幫中國人“錢多人傻”吧。 當然,老外不懂中國國情,這些中國人蜂擁去金色大廳露一小臉,所謂“錢多”花的往往是公款,而且他們一點兒不傻。其一,中國人向來好面子,去金色大廳演出是多么光鮮榮耀之事,為了掙這個面子、鍍這層金,區區兩三萬歐元何足掛齒;其二,中國人向來喜歡走捷徑,在金色大廳“鍍金”之后,再回到國內炒作、忽悠一番,立馬讓人刮目相看,身價立馬翻番,可謂事半功倍;其三,中國不少官員向來喜好政績,一些部門把轄下的文藝團體或演員送到金色大廳演出,一些機構在金色大廳舉辦音樂比賽、藝術節,這些都是打造“政績工程”的錦上添花之舉。 正是一些國人崇洋、好面子、好政績、喜走捷徑、善于忽悠、熱衷于炒作,這些因素綜合作用,才使得萬里之外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變成了一撥又一撥中國演員的“卡拉OK廳”。 晏揚(浙江 編輯) |
相關閱讀:
- [ 03-11]別再花公帑去金色大廳鍍金
- [ 09-27]神化維也納金色大廳凸顯國人文化自卑
- [ 09-27]維也納金色大廳
- [ 09-27]金色大廳為何成中國演員“鍍金廳”
- [ 09-27]從金色大廳事件說起
- [ 09-27]咱的文化團體去金色大廳秀啥
- [ 11-07]給錢就能開演唱會的金色大廳證明了什么?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