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本是個祭奠先祖、慰藉亡靈的日子。但近些年,清明節更多的話題并不是集中在祭奠和緬懷上,人們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殯葬問題上,譬如最近頗受爭議的墓地使用權年限問題。民政部有關負責人4日表示,墓地使用期限與其土地性質和使用年限有關,一般為50年或70年。近期,有媒體報道稱“墓地的使用期限為20年”,這種提法存在誤區。(4月5日 新華社)
顯然,公共殯葬資源短缺和無良資本炒作,是造成殯葬矛盾凸顯的原因所在。而事實上,殯葬繼房價、醫療、養老之后,已然成為民生難題。也就是說,生老病死的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待解的民生難題。
殯葬近些年來成為令人糾結的民生難題,并不是偶然。雖然生老病死處于人生的不同的階段,但其中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就殯葬問題而言,之前公眾對于豪華墓等厚葬浪費社會資源的社會弊病曾有過針對性的批判,并且提倡“厚養薄葬”。收入分配不公、就業環境逼仄、房價捆綁年輕人的幸?!@些殘酷的現實,已經徹底顛覆了“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顯然已是子女無法承受之重,“厚養薄葬”就現狀而言,也只是無法照進現實的夢想。
生的問題尚在糾結,勢必引發“老病死”等問題的連鎖反應。因而,要解開這些死結,歸根到底還是民生落地。生于憂患之中,也就很難死于安樂。而要緩解國民在生計中的憂患感和焦慮感,一是要促進個體的強大,消除民眾生活中的無力感,二則是加大公共福利的投入,分解民眾的壓力。無論是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問題,還是日前被廣泛熱議的殯葬問題,如果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成為一種民眾共享的福利,或許這些問題就不至于令人糾結煩惱。
社會保障仍需完善,但生老病死又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也正是因為這樣,才給了無良資本炒作的空間。一方面,由于土地資源有限,普通民眾的殯葬面臨著諸多現實窘境;可是另一方面,各種豪華墓、天價墓頻頻高調亮相。這種悖論式現象的存在,除了給民眾帶來無力感,更是不公平感。而事實上,這樣的民生悖論,不僅僅體現在殯葬的難題上,生老病死,每個階段的個人艱辛,都可能放大人們對現實的無力感。
關于殯葬的話題正甚囂塵上,“死不起”正投射出民生的焦灼。必須正視的是,這一問題的出現,并非獨立的存在,也并不是殯葬文化的偏失所造成的。資源短缺、公共福利尚無法滿足民眾的部分需求、無良資本的乘虛而入,是造成包括殯葬在內的所有民生難題的主因。
鑒于此,加強社會保障、提高公共福利的權重,才是破解包括民眾生老病死等諸般民生難題的現實路徑。解決民眾在殯葬問題上的憂慮,只不過是眾多民生憂慮的一個縮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