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間,總有一個身影戍守在滇池岸邊——他把所有心血都耗在保護滇池上,為此傾家蕩產并欠外債20多萬元;因為這種“偏執”,兩任妻子先后離他而去,三個女兒離家出走;因為這種行動斷人財路,30年間一次次受傷,有一次被人撞到山下,右手殘疾、右眼失明。云南農民張正祥因持續30年的保滇行動被稱為“滇池衛士”,入選國家形象片。(2月8日《廣州日報》)
張正祥,這位普通農民全憑自己執著的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滇池愛到骨髓,發誓與破壞滇池的人斗個你死我活,被戲稱為“告狀大王”,很多人認為他是“環保瘋子”,孤獨而窮困潦倒的日子他堅持了30年,頑強地實踐自己樸素的環保理想。這種精神境界讓人仰視,他被譽為“滇池衛士”、當選人大代表,入選國家形象片,當之無愧。特別是他30年保護滇池無怨無悔的執著精神令人感懷。在我看來,農民張正祥潛心保護滇池是對環保理念的最好詮釋,是公眾深度參與環保事業的樣本。
說老實話,看多了有關環境污染的新聞,筆者對環保的形勢并不敢抱十分樂觀的態度。張正祥以個人的微薄力量實踐環保理想,捍衛滇池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盡管他為此做出了種種努力,保護滇池也初見成效,他本人也受到了社會的關注,但是個人的環保聲音傳遞的范圍畢竟有限。一個農民環保境界之高令人贊賞,如何讓更多的人樹立并實踐環保理念,更值得思考。
國家環保部副部長潘岳認為,公眾參與環保的程度,直接體現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希望公眾廣泛參與環保事業無疑是值得期待的,但是公眾參與環保的程度要受其認識水平、社會責任感與環保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如何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環保事業,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靠幾個環保衛士的呼吁與廣大公民的意識自覺顯然遠遠不夠。這就需要環保等職能部門去引導公眾樹立環保意識、參與環保事業。營造良好的環保氛圍,拿出發展環保事業的動作,讓公眾嘗到綠色環保的甜頭。同時也需要更多的部門與社會有識之士廣泛參與,形成環保合力,把環保事業做好做實。
一段時間以來,鎘污染、血鉛中毒,環境污染事件幾乎呈放大狀態展現在公眾面前。因此,更為重要的是,要做好環保文章,保護我們的家園,除了需要“滇池衛士”的執著以外,更需要企業主的利潤血管里流淌道德血液,地方政府矯正污染政績觀,提高環保執法執行力,履行環保監管責任。如果各方責任到位,不用“環保瘋子”30年悲情執著守護,用法律制度的力量也可以保護更多“滇池”。
- 2008-07-31禁養與控漁,滇池不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