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重慶的戶籍改革并沒有附加任何條件。按照重慶官方的宣傳,凡是具有重慶市農業戶口的農民,都可以自愿轉為城鎮戶口,可以享受城鎮的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的優惠政策。實際上這個條件一直存在,按照《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就是要“按照寬嚴有度、分級承接原則,適度放寬主城區、進一步放開區縣城、全面放開鄉鎮落戶條件,積極引導本市籍農村居民向城鎮轉移落戶,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居民整戶轉為城鎮居民”。重慶市針對主城區和遠郊區縣都設置了不同的入戶條件,不僅如此,在《重慶市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土地退出與利用辦法》中,還強制性地規定了當農村戶籍轉為城市戶籍時,其原有的土地必須退出。也正是這個因素,重慶的戶籍制度改革又被媒體形象地稱為“以土地換戶籍”。
在“以土地換保障”中,城市戶籍的獲得必須是以放棄農村土地為前提。事實上,此前通過征地而進行的城市化中,也是通過交換土地而獲得戶籍身份,由此可見,此次重慶的戶籍制度改革,和此前的類似做法并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只不過重慶的戶籍改革被稱為是主動的,而征地式的戶籍改革則是被動的。但是無論如何,兩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通過戶籍,將農村的土地收歸為國有,從而為城市化的土地擴張準備條件。由此可見,無論是主動的戶籍改革還是被動的征地運動,其目的一樣:都是為了獲得與農村戶籍身份相聯系的土地。
農民進城是不是必須放棄原有農村土地?在我看來,這是可以商榷的。或者,我們可以放棄以往的“以土地換福利”的思路——無論是以土地換保障或者是以土地換戶籍,“保障”或者“戶籍”都是一種福利,而非財產。當政府獲得農民的土地時,必須予以農民相當的補償,而不是通過一些未來變化較大的福利而予以打發。同時,將城市市民的福利平等地施予所有的公民,而不分其戶籍。
長達三十年的計劃經濟,中國的城市居民通過“工農剪刀差”享受了低廉的農產品價格;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農產品的價格依舊低廉,而不斷涌入的農民工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低廉的勞動價格,同時城市居民又享受了城市化所帶來的各種好處。此前的各種改革,農民獲得的利益遠遠少于城市居民:不斷迅猛增長的城鄉收入差距就是一個明證。
我們希望,今后城鄉一體化的改革,能夠從人的角度——讓農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福利、同樣尊嚴的角度出發,只有這樣,城鄉才能真正一體化。
- 2010-08-05無益于于平等的戶籍流動意義不大
- 2010-07-30戶籍制度改革本來不是難事
- 2010-06-17城中村改造或為戶籍改革突破口
- 2010-06-11廣東戶籍改革不應忽視最大群體
- 2010-06-09戶籍改革要“擴前院”也要“保后院”
- 2010-06-02大城市戶籍改革也應抓緊
- 2010-05-13有了戶籍,“移民”未必就是城里人
- 2010-03-12取消升學考試受戶籍限制的現實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