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正在規劃建設“世界第一航標塔”,這座超過68米的燈塔不僅具備強大的船舶導航功能,而且會成為一筆豐富的旅游資源。這樣,繼山城、橋都、火鍋、夜景等“名片”之后,這座航標塔又成了重慶新“名片”。(3月13日京華時報)
又是重慶!又是塔!報道一出,即遭網民熱議。因為此前重慶的移民紀念塔(又稱華字塔)和三峽明珠觀光塔均遭拆除。拆除總有理由,但是,規劃隨意,上馬草率,對納稅人的錢尊重不夠也是不可忽缺的因素。
不消說,航標塔的作用重在導航,投資1000萬修一座“世界第一”的航標塔,對于長江和嘉陵江航道的航船導航定然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長江航道上,究竟需不需要投資這么多資金,修建這個“世界第一”級建筑,人們的懷疑顯然多于接受,而且,這次建造航標塔的立項有沒有經過專家認證,投資有沒有經過人大審批,建起的塔會不會遭遇前兩塔同樣的命運,公眾仍然心有余悸。
從報道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當地興建這么一個建筑,更主要的作用是在其旅游價值,可以設想一下,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登上塔頂,飽覽山城秀色,江中百軻爭流,“此景只應天上有”,叫人怎能不陶醉?因此,筆者以為,這座航標塔的附加值已經遠遠超出它的本來作用。
不可否認,建造一座“世界第一”航標塔,可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符合我國當前政策,但是,這座用真金白銀打造出的重慶“名片”也忒奢華了些,畢竟重慶還有14個國家級貧困縣,還有5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還有數十萬未就業人員,而且危機當前,一時難以見底,指望這張“名片”,究竟能吸引多少游人來重慶觀景,不知有關方面是否測算過,做過效益分析。
為了貪大求快,我們曾搞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由于違背客觀規律,讓我們栽了跟頭,吃了大虧,教訓相當深刻,它告訴我們,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立足國情,立足本地實際,否則,只會成為“另類風景”,淪為所謂的政績工程,給后人留下笑柄。
為此,筆者湊詩一首,聊表隱憂:“華字”“明珠”今安在,“第一航標”復何求,稅者幾多血汗錢,會否又付江水流?(葉傳龍)
(責編:劉寶琴)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