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的目標要求和任務,我們必須按照十七大精神,把握新機遇,結合新實際,立足新作為,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打好基礎,增強實力,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的目標邁進。
一、深刻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內涵
黨的十七大著眼于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人民過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新的更高要求,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新要求既與黨的十六大確定的目標相銜接,保持目標的連續性,又根據新情況充實了新內容,增強了目標的針對性,進一步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內涵。
一、突出發展目的,體現執政新理念。黨的十七大從經濟發展指標、經濟增長格局、經濟結構和經濟布局、經濟體制等方面,對增強發展協調性、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進行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發展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根本目的,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理念的新發展。尤其是突出了“人均”指標,更能反映出人民在發展中所作出的貢獻和分享的成果,更加突出了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的富裕程度;同時強調“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新要求,說明我們所追求的發展,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
二、突出整體推進,體現戰略新布局。黨的十七大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是一個綜合發展的系統,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有機構成的整體,表明我們追求的小康社會,更加突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全面協調,更加突出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更加突出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這個目標體系進一步完善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戰略布局,將為我們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康社會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相互協調發展的社會。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必須重視速度、結構、效益的同步提高,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的相互促進,城鄉、區域的統籌發展。
三、突出永續發展,體現時代新特征。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之中,是事關發展全局的戰略選擇,提升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越來越清晰、要求越來越高,這充分表明我們黨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生態文明觀念的確立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有利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節能降耗,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實現永續發展;有利于推動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價值觀念的轉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加符合時代潮流。
四、突出民生為重,體現人民新期待。黨的十七大提出更好地滿足人民對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這是我們黨引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改善物質生活有著許多新期望;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人們對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愿望;隨著社會轉型出現新的特征,人們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始終把為民惠民放在首位,從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加強教育、就業、社保等工作力度,創造條件增加群眾收入,確保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真正使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這些充分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正確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和條件
黨的十六大作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部署后,我省認真組織實施,提出到2017年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結合福建實際,立足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走一條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路子。通過幾年努力,我省已朝著確定的奮斗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形成良好基礎。我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以統籌推進區域、城鄉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重點,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發展民營經濟,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積極實施項目帶動、發展縣域經濟、加快產業集聚、壯大中心城市、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海洋強省、文化強省和人才強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呈現出向上提升的態勢。經濟實力持續增強。2001年以來,全省GDP年均增長11.4%,2006年達7614.55億元,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GDP年均增長10.4%,2006年達到近2700美元;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8.3%,增加1.74倍,突破千億元大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恢復性增長,年均增長近20%,投資總量超過前50年總和。人民生活持續提高。2006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994元,連續10年居全國第6位;農民人均純收入4835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248元,連續14年居全國第7位。基層民主逐步擴大,村民自治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依法治省扎實推進,全省居民對社會治安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連續6年都在90%以上。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文化事業發展較快,教育水平全面提高,衛生體系日益健全。參照中央政研室研究提出的小康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測算,2006年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已達81.1%,比2000年提高17.1個百分點。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全面小康社會評價標準及權重》監測,全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實現程度為52.54%,比2000年提高25.8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7.6個百分點。
二是實現新的宏偉藍圖具有很大潛力。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不斷推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和帶動性逐步增強。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成為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2006年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49.6%;重化工業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機械制造三大主導產業產值已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2.6%;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有161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014.5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0.1%。產業結構調優升級。2001年以來,全省三次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為3.4%、14.1%和11.2%,到2006年三次產業結構已調整為11.8∶49.1∶39.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增加值分別以25.3%和23.9%的年均速度增長,工業高新技術產值已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4.8%,全省經濟發展的潛能不斷積聚。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全省已擁有“一縱兩橫”高速公路網和4條鐵路出省通道,形成設區市4小時交通經濟圈,打破了山海地理阻隔。形成以福州、廈門、湄洲灣港為依托的三大港口群,以三大中心城市為帶動的城市群發展框架,以三大主導產業為發展導向的70個產業集群。目前,連接南北的溫福、福廈、廈深沿海快速鐵路大通道,橫貫東西、拓展腹地的內陸高速公路和快速鐵路正在加快建設。依托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我省山海協作、城市聯盟、以城帶鄉積極推進,與周邊省份和內陸地區合作聯動、優勢互補更加緊密。這將進一步拓展有效空間,增強服務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功能。區域創新帶動作用明顯增強。高等教育事業實現跨越發展。人才資源總量持續增加。2006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8.6%。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成效,2006年科技進步綜合評價居全國第11位,區域創新能力居第9位,專利授權量居全國第9位。2006年全省擁有84個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園區,實現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稅收收入分別占全省30.1%、33.5%和18.5%,驗資口徑利用外資占全省47.2%。全省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6件、中國名牌產品100項,均居全國第5位。科技帶動、區域帶動和品牌帶動正在積蓄新的發展后勁。
三是繼續向新的征程邁進擁有獨特優勢。我省既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又有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動力和活力。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和環境質量名列全國前茅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保障,不可多得的深水岸線為臨海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閩臺“五緣”關系是我省對臺交往的最大優勢,福建已成為臺商在祖國大陸投資最集中區域之一,臺商投資占全省利用外資總額的比重已達23%以上,臺資企業在福建電子、機械、石化等行業已形成企業集群。閩港合作“八大平臺”建設和閩澳“四項合作”更加密切。閩籍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100多萬人,擁有雄厚資本,這是福建加快發展十分難得的寶貴資源。市場配置資源的程度有較大提高。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和生態林管護機制改革率先推進,農業保險試點穩步推開,農村工作機制不斷創新。民營經濟在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超過六成。政府職能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全省每年新增財力基本用于利民惠民,集中財力辦大事力度加大。謀事創新的氣勢不斷提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合力不斷凝聚,應對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趨勢正在持續。這些都將為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